中国投资网 财经 摄影师|魏皓亮:大湾区建设突显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风景

摄影师|魏皓亮:大湾区建设突显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风景

【编者按】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自广东东莞的摄影师魏皓亮沿着流经城市的东江,一路向城市的外沿走去。在走向城市边缘的过程中,他被眼前的景观所吸引,渐渐的,每当眼前的景象与自己产生共情时,魏皓亮便停下来,长时间地凝视,然后拍下。由此诞生了这组名为《荒原》的系列。

该系列聚焦了东莞城市更新建设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那些在不经意间消失的城市景观,展现了湾区城市更新的图景。十数年来,曾有许多摄影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作为成长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年轻人,魏皓亮也在寻找自身与所在的城市以及这个时代的关系。澎湃新闻采访了魏皓亮,听他讲述他拍这些风景时的想法,以及城市更新建设和乡村发展对他的影响。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你在《荒原》系列中拍下了许多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风景,这些具有荒芜、工业化质感的风景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光鲜靓丽的城市摄影和唤起乡愁的农村风景,它似乎呈现一种较为沉闷的感觉。你为何会被这些风景所吸引?

魏皓亮:其实会被这类“沉闷”的风景吸引的最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对边缘事物比较关注的缘故,这种边缘感贯穿了我相当一部分的作品脉络。当那些留存我记忆的事物随着城市的更迭逐渐“变样”,消失的速率不断加快时,一股源于内心深处想要去记录的迫切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的城市东莞地处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在这几年始终并行,故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处,成为了这个系列开始创作的立足点,这些地方大概率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失和再现。我是一个念旧的人,与身边这些不断变更的事物一样,我也是一个在不断被时代淘洗的过程中选择前行路径的人。过去三年的生活经历,或许本身也带着一些沉闷的氛围,我将这种平淡视为难得的让自身沉淀的时光。在相对客观地凝视中,我本身又是感性的个体,很害怕最终的“新城”会失去让记忆“定位”的锚点,眼前的事物会在世人的冷静中消失,所以从记录到表达,是我的使命,我愿意去做的事。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你在沿着东江行走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景观并加以拍摄。你的目的是记录,还是想要发掘眼前所见的与你自身的关系?如果是后者,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魏皓亮:这个系列作品时间跨度较大,从2016年开始到2022年结束,并在2023年会以新的形式和主题继续拍摄。在这段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从客观记录到个人化的表达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2016年,我还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在毕业之际拍摄了东莞市过年期间大量外来务工者返乡后的城市风景,居民生活状态和节奏的改变,并用文字阐述了景观的“空”,生活节奏的“缓”之于这座城市和居民的意义。从那以后,每年的春节都会有一些图像和文字的积累。

2020年硕士毕业前,我在求学、求职和求艺之间反复徘徊,恰逢当时城市面貌的变化极为迅猛,我决定开始整理并持续拍摄“荒原”,在图像的量变中寻找新的创作路径。从拍摄初期以凝望的客者身份寄情于景,到拍摄的后期阶段与景观互为“宿主”,完成了我即是荒原的表达。或许有观众会认为这种关系是小题大做,但对于我而言,是切身的体悟。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这些照片里几乎没有人的存在,这是客观现场决定的还是你的主观选择?

魏皓亮:《荒原》这个系列的情感和细节大多都藏在土地和空气中,我不希望一味靠近被摄对象,去营造一种“越近越好”的假象,一定的距离感能让观看的行为本身更冷静,对所处环境氛围把控更准确。在巨型的城市景观面前,我尝试削弱“人”的主导地位,重构两者的关系,将人在体积的对比中无限缩小甚至隐去,从而在我和景观之间,找到一条无障碍的情感通路。拍摄的过程中最有趣细节的莫过于那些看似平静的画面背后,寄存在现实景观中的暗涌——我无法将固有的荒芜摧毁,也难以忽视“荒原”之下可以预见的未来。对于城市而言,每一片荒芜都是迭代更新中的机遇与挑战,而我与城市的关系,像是在不断的自省中共勉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对于绝大多数未到过现场的观众,你是否期待着照片里的某种公共性与观众产生共鸣?

魏皓亮:《荒原》算是个人化创作转向基于社会性问题创作的过渡性作品,我很重视这个系列的创作,也花了较长时间进行整理。如果把这组作品比喻成一个空间,那我希望这个空间内部有一条界线,一部分属于私人,一部分属于观众。

就我个人而言,艺术创作始终是矛盾的,矛盾点在于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起初的创作会觉得能引起观众共鸣有一些成就感,越多人产生共鸣就容易自我感动,久而久之便难得与自身对话。当下我在作品的编辑中尽量做到不去引导,能够给观众一个开放性的选择,无论是影像还是诗文的创作,我逐渐给它们施加一股向内的力,也给自己腾一块空地,可以栖息。总的来说,我还是会期待照片内容的公共性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平衡好我、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毕竟摄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当作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媒介,很难直接解决问题。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拍这个系列的时候,你是怎么计划的?又从哪些地方获得灵感?

魏皓亮:开始拍摄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就很清楚,当时已经坐上了中国当代景观摄影的末班车,无论是作品展现形式,还是以不同形式划分的大型题材,都已经被一众摄影师拍的差不多了,唯独粤港澳大湾区的景观摄影作品还较少。偶然在城市徒步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了身边的一些景观正在悄然变化,有的只是表象发生改变,有一些已然消失了。这一次经历也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大湾区九座城市都走一遍,现在包含东莞在内,这个系列的创作已经涉足六座大湾区城市,产生图像30000余张了。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也尝试在跨学科理论知识的框架下整合出属于这个系列作品的理论支撑,如杜塞尔多夫学派、新地形学、崇高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都潜移默化地贯穿了整个创作过程。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成长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这两者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魏皓亮:我住在新城区,乡村的景观更多是我的见闻,内心会比较向往自然。城市化让生活更便捷,文明程度更高,城市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迈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必然趋势。对我生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手工流水线被智能化流水线代替,东莞的工厂逐渐从“制造”转变为“智造”,这种智能化也逐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是生活周遭“自然痕迹”的减少给我带来了一些冲击,更多是人为创造的、规整和谐的、潮流新鲜的景观,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后生会将原本天然的风景视作奇观,而将亮丽的、繁荣的、快速的城市样貌视当作对城市的初始认知。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澎湃新闻:在彩色摄影越来越主流的今天,你选择黑白摄影的方式来呈现,而非彩色摄影,是怎么考虑的?

魏皓亮:对于长期关注的专题摄影项目,我在开始筹备拍摄之前,准备工作分为四步:确定影调、明确尺幅比例、预判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寻找恰当的学术理论支撑。问题中提到的恰好是我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做好色彩风格的抉择,除了作品最终得以定调,构建其整体性的前提,也是抒发作者情感,体现作者与作品之间相互关照的必要条件。

关于《荒原》这组作品,起初选择以黑白的方式呈现,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隐去了画面色彩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表达的可能性。有人会认为用黑白去表现一组景观摄影的作品,是为了在后期做图编的时候“省事”,为的是用影调去平衡不确定的天气因素和脏乱画面。但我认为不然,由于我编辑彩色照片的习惯,是以拍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色彩为视觉中心展开,所以在我编辑这个系列照片的过程中,黑白灰的关系反倒让我在选择单图的时候,左右为难。但也正因为此,编辑结束后,我的工作方法也得到了完善。

总的来说,选择黑白的理由有三:首先,纵观摄影史和艺术史,黑白是“现场”所不能,是传统绘画无法“捕捉”和“复制”的,而摄影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取黑白影像,尽可能精准还原“实景”,起初我还以此作为区别于绘画而相对独立的有效标签。其次,之前提到的“沉闷”景观,或许有一种可能是黑白的影调赋予的,但另一种说法,正是它的不真实感带来了我所需要表达的拍摄状态——安静及抽离。再者,从选择黑白的影调开始,我的观看方式便由扫描场景中的色彩转化为分析全局的黑白灰关系,从景观摄影本身的特点出发,黑白的影调能使画面更直观,线条更利落,不会拖泥带水。所以在反复的纠结过程中,选择以黑白的影调作为表达方式,有得有失,可以说是致敬无心,观者有意。

《荒原》系列之一,魏皓亮作品

作者自述

将眼前的事物置于无声的真空,将本体从现实世界抽离,一种令人窒息的静谧,能让我在屏息的同时重拾欢愉,使浮躁的心灵得到救赎。“未来”和“现在”,离不开现实的景观——一片明日可及的荒原。

景观对于我而言是存在潜意识里的情绪,被记录的每一片“荒原”都曾经被我的情感栖息。项目确立之初,主要对东莞城市更新建设中容易被人们忽略从而在不经意间消失的城市景观进行主观呈现,不禁感慨留存在记忆边缘事物的微弱存在感。偶然的机会,沿着东江边往城市的外沿走,从逆城市化的行走路径中看见了湾区城市更新的图景。在专注与城市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特定场景氛围的同时,也渐渐读懂了城市内核与自我灵魂间微妙的疏离感。

求艺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如同我走向城市边缘过程中看见的不同地景,每当产生共情时就不自觉地停下来,长时间凝视。那些看似平静的画面背后,是寄存在现实景观中的暗涌——无法将固执的本我摧毁,也难以忽视“荒原”之下可以预见的未来。从隔空的求助、倾诉再到疗愈的过程,让我逐渐对眼前的景观产生了依赖感和求生欲。在身份的反复确认中,“荒原”像是某种强势的意志降维后的产物引导着我的内心活动。后来索性把拍摄“荒原”看作是一场为内心“造像”,寻找平衡点的旅程——“我”即是“荒原”。

从最初的无力彷徨,到经历扭曲、荒诞、冲突、矛盾后的重生,“荒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情绪的出口和某种寄望的路径,表达当下面临的挣扎现状的同时,又憧憬着未来的豁然与坚定。在此,“荒”并不特指某种社会的原生表象,而是在静候萌生的当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