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和“村超”之后,龙舟又火了。
这个端午节,龙舟视频不断刷屏,小众赛事火爆出圈,引人思考:龙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龙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而历经2000多年的龙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龙舟之魅
坐标,广东佛山南海叠滘乡东胜村,万人空巷。
一年一度的叠滘龙舟漂移赛,22日下午两点开始,中午12点,河涌两岸已经挤得密不透风,除了本地人携家带口前来观赛,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一睹风采的游客们。
6月22日,一条龙船在佛山叠滘端午龙船漂移赛中过S弯。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在宽度仅有3-6米的S形水道,一条长25米的龙舟满载40余人,“丝滑”地漂移过弯,引来岸上阵阵欢呼。
“过瘾,值了!”来自江西的黄先生满头大汗从人群中挤出来说,而他的位置马上被另一位游客抢占了。
这个端午节,从北国的松花江,到岭南的珠江,从西北高坡的旱地龙舟,到南海之滨的海上龙舟,各地的龙舟赛事异常热闹,吸引着成千上万人观赛。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占据人们注意力的短视频平台,让之前很多藏在深巷的特色龙舟赛事火爆出圈,从小村镇活动变成大众嘉年华。
“叠滘每年扒龙舟,但第一次见这么多人,很多外地游客都说是看了短视频才来的。”一位叠滘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观众在佛山叠滘东胜村观看龙船漂移赛。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除了龙舟赛事,就龙舟本身而言,也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充满魅力的工艺品。龙头一般都会精雕细琢,彩画成龙形;有的龙眼、龙舌会转动,栩栩如生;一些龙舟上还布满了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
而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今年端午,由此开发的龙船模型、龙旗等周边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龙舟之魂
龙舟之魂,发源于文化认同。
关于龙舟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代表的爱国和宁死不屈精神传承千年,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文化认同和精神印记。
龙舟之魂,磨砺于体育精神。
在叠滘龙舟赛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宁可把船撞烂,也绝不能减速。
龙舟是团队运动,讲究的是齐心协力,关键时刻甚至需要牺牲精神。在22号叠滘龙舟的比赛现场,一支龙舟队在过弯时,甚至有队员飞身跳入水中,以让船快速过弯。
在引来观众惊呼之后,当地人淡淡的说:诸位看官受惊了,这只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龙船漂移过弯时,一名“扒仔”(桨手)被甩出龙船。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唐代张建封有《竞渡歌》长诗一首,其中有两句将龙舟竞渡的刺激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龙舟比赛健儿齐发争先,夺得终点处竿头的锦彩被称为夺标,此即“锦标”一词的源头。
龙舟之魂,传承于乡情乡愁。
22日,有着591年历史,全国现存最老的龙舟——盐步老龙从佛山南海的水道出发,一路行至广州的荔枝湾。
泮塘的尊长在广州荔枝湾泮塘五约码头恭候前来“探亲”的佛山盐步老龙(左二龙船)。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相传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端午节,盐步老龙与广州泮塘龙船在珠江竞渡,两地乡民结下深厚的情谊,按照龙舟建造年龄的长短排辈“结契”,盐步老龙为“契爷”,泮塘龙船为“契仔”,每年端午节龙舟互访,成为一段乡谊佳话,流传数百年,广佛两地交往日密。
如今,广州和佛山两座城市同城化发展,天际线几乎连成一片。这艘有着五百多岁“高龄”的龙舟,正是珠三角人民亲水而居、守望相助所写就的田园诗话的见证者。
30岁的叠滘“扒仔”孔德杭在香港工作,今年还没到夏天,他就开始了双城生活,每逢龙舟队训练,他就要花一个多小时从香港赶回佛山南海。
“以前都有跟兄弟们一起扒龙船,因为疫情耽误了几年,今年要回来好好备赛。”孔德杭说。
而每逢端午,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有华人组织的龙舟赛。天涯咫尺,龙舟承载着深深的乡愁。
龙舟之思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龙舟文化历久弥新,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源于共同的精神内核,也来自多元与包容。
端午节当天,全国各地进行的不同龙舟赛数不胜数,赛道的长度和形状各异,而从龙船本身来说,更是有不止上千种样式。
6月22日在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湾拍摄的游海龙舟活动。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有体育专家认为,虽然龙舟从2010年起已经进入亚运会,也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了东京奥运会,但各地龙舟标准很难统一,龙舟标准化难,是阻碍龙舟运动发展,特别是产业化的一大瓶颈。
今年端午前后,不少地方也举办了国际龙舟赛,然而,比各类国际大赛更为出圈的,反而是佛山南海叠滘龙舟、广州天河猎德龙舟这种“小众”比赛。
村镇里的体育赛事,胜在所有人的深度参与,胜在运动员与观众的强联系。
在叠滘,为了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村民自发赞助,几万元到一百元不等,“芳名录”红纸黑字贴于祠堂旁,村里的精壮男丁争先恐后参与龙舟训练和选拔,能进入村里的龙舟队是全家的荣耀——“最帅的男人都在水里”。而到比赛之日,本村的观众说起龙舟上的队员,如数家珍。
深夜,经过一晚高强度训练之后,佛山叠滘东胜村的“扒仔”(桨手)躺在龙船上休息(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事实上,统一与多元并不矛盾。龙舟在竞赛层面上的标准化持续推进,顶级的国际赛事可以有,但群众家门口的、邻里乡情、五花八门的赛事也是群众对体育和文化的“刚需”。
最近一段时间“村超”和“村BA”爆火,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