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芜湖,正加速酝酿“起飞”。

不久前,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没隔几天,“副中心”芜湖迅速响应,在全市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全面落实省委“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追赶优等生”的重要要求。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芜湖还在高调“学习合肥、追赶合肥”,这也是芜湖官方首次明确城市的对标方向。今年4月,“芜湖发布”刊文,高调喊话“一城独大”不是春,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如今明确“对标沪苏浙”,有观点认为,这位长三角“后进生”又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用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的话说,就是要破除“小进即安”的自满观念,跳出芜湖看芜湖,跳出安徽看芜湖,进一步拉升标杆、自我加压,把工作放到长三角一流坐标体系中去衡量和比拼。

格局打开之后,从安徽“第二城”到“建成副中心”,芜湖还有多远?

追赶“优等生”

7月11日至13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归来第二天,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总结交流会上强调,全面对标沪苏浙,“心动更要行动”。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图片来源:大江资讯

此时,距离《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未满一个月。

如芜湖当地媒体所言,现阶段安徽明确了“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冲刺”的“小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芜湖在省党政代表团考察归来后率先表态跟进,不失为其“站出来”作表率的一次实际行动。

根据安排,芜湖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市直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在沪苏浙找到学习对标的对象,有计划地走出去学习考察,逐个领域分析短板差距,制定具体的学习、追赶目标和措施,清单化、闭环式推进”。

学习追赶“优等生”的紧迫感,还来自芜湖实现自我目标的压力。

今年初,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这是安徽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支持。其中明确,到2027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占沿江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入长三角20强。

几个月后,芜湖市政府印发《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GDP在长三角地区排名“力争前进3位”的目标。

2022年,芜湖以4502亿元经济规模在长三角41市中排名第21位。若按《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其GDP排名要在2027年力争跻身长三角前18强,在《意见》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要在“高手”林立的长三角实现如此大幅度的进位,无疑难度极大。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以2022年排名为例,芜湖至少需要超越位列第18-20名的金华、镇江、淮安3座城市。其中,差距最小的淮安GDP比芜湖多240亿元,差距最大的金华则超过千亿,接近芜湖经济体量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凭借11.6%的GDP增速领跑长三角41城后,芜湖2022年、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分别滑落至长三角第13位、第26位。相比之下,省内兄弟城市滁州的经济增速稳定保持在长三角前列,被外界视为冲击“安徽第二城”的有力竞争者。

显然,芜湖必须跑起来了。

底气在哪里

在省级要求上进一步调高目标、自我加压,芜湖的底气在哪里?

定位为首位产业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承担着率先“扛起大旗”的重任和期待。用当地媒体的话说,首位产业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未来5年芜湖能否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芜湖港集装箱码头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近20多年时间里,汽车产业一直是芜湖的支柱产业。

2022年,芜湖汽车产量在安徽率先突破百万辆,达111.1万辆、占全省63.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1.5万辆、占全省40%。今年前5个月,芜湖汽车产量35万辆,仍占全省一半以上。目前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近400家,并培育出4家上市企业。

26年前,在芜湖城北一片荒滩上打下建厂第一根桩的奇瑞,如今累计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海外用户突破200万,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

眼下,芜湖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6月21日,安徽高规格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支持芜湖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打造全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省级层面委以重任,芜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在安徽新能源汽车万亿产业集群中,占据版图的半壁江山。

三天之后,在芜湖举办的第90场早餐会上,芜湖市委书记、市长与8位头部企业高管畅聊首位产业,其中既有奇瑞、比亚迪、江淮整车厂,也有华为、天马等供应链企业,还有途虎养车等汽车后市场企业。

会上,华为公司董事会成员、常务董事余承东直言,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将会非常惨烈,可能只有少数汽车厂家能够“活”下来,非常期待华为与芜湖的合作能给业界带来惊喜。

紧接着,6月29日,芜湖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芜湖市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分别从产业聚链成群发展、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20条支持政策。

首位产业“开足马力”,但短板和差距仍不容忽视。如当地媒体分析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城市竞争,尽管芜湖积淀了一定基础,但整车企业竞争力有待加强、零部件产业发展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跟不上等短板依然明显。

按照今年初公布的计划,围绕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今年芜湖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3年力争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对比来看,要撑起未来安徽“万亿版图”的半壁江山,依然任重道远。

30万大学生

前不久,一条来自芜湖的重磅消息引发业界瞩目:安徽长飞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超38亿元A轮股权融资,一举创下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历史之最。

不仅如此,长飞先进从成立到完成A轮股权融资,用时仅短短一年时间。这样一家现象级半导体“独角兽”企业诞生背后,离不开当地筹谋已久的生态培育。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图片来源:大江资讯

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17年,芜湖高新区决定把微电子半导体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为此重点引入启迪半导体公司运营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同一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成立,重点围绕集微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高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和微电子产业培育开展工作。

此后几年时间,芜湖迅速集聚华东光电、天兵电子、启迪半导体等40多家企业,半导体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现。

类似现象同样在其他产业领域出现,芜湖的科技创新也悄然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作为安徽首个在沪建设“科创飞地”的城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个成员之一,2022年芜湖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9.82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13.94%、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8%,首次跃居安徽全省第一。2022年以来,芜湖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高新技术企业326家,净增数均为历年之最。

事实上,这是芜湖乃至安徽全省背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利好所在,也是芜湖补齐自身短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芜湖人口集聚度和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失等问题一度引发关注——作为安徽省内经济第二城,芜湖去年常住人口373.1万人,不及合肥四成,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仅排名第8位。

而根据《实施方案》定下的目标:芜湖每年要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缺口不可谓不大。

在去年11月中旬的一场人才周活动上,单向前曾直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在此背景下,芜湖招引大学生数量从2020年1.6万人增长到2021年3.3万人、2022年6.7万人,实现逐年翻番,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大学生30万名。

据公开报道,仅在今年上半年,芜湖市四大班子领导就带队赴各地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和招聘活动近60场,覆盖40所高校、提供岗位近7万个次,新招引大学生就业5.34万人、同比增长47%。

今年全年,芜湖的目标是新招引大学生达到8.5万人,这一数字已远超其去年总人口的增量。

高调“蓄势”之后,芜湖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格局打开,它不止要做安徽“第二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