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累计有23家光谷瞪羚上市,160家光谷瞪羚入选湖北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研发投入高出科创板企业同期水平10.2个百分点。
518家武汉光谷瞪羚企业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34.8%,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45.7%,三年累计获股权融资额超130亿元……
11月15日下午,光谷发布2023年瞪羚企业成绩单。这些瞪羚企业呈现出高成长、高技术、高价值、新赛道、新场景、新服务的“三高三新”特点。
光谷瞪羚R&D占比超20%
518家光谷瞪羚企业中,有109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100%;352家盈利的光谷瞪羚平均利润率为15.9%,是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的1.7倍;东湖高新区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近九成来自光谷瞪羚;2011年至今累计有23家光谷瞪羚上市;160家光谷瞪羚入选湖北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成绩单发现,激光、储能电池、科学仪器等热门赛道在光谷瞪羚中集中涌现并竞速发展。其中,光通信赛道稳健增长,营收规模在42个赛道中排名第一;激光企业加速聚集,并持续向高端环节突破;储能电池赛道高速增长,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135%;科学仪器领域的光谷瞪羚企业正在加速该赛道的国产替代。
2022年,518家光谷瞪羚研发投入共计45.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20.8%,高出科创板企业同期水平10.2个百分点。有96家光谷瞪羚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集中分布于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有2家生命健康企业的研发费用突破2亿元。不仅研发强度高,创新效率也比较突出。
518家光谷瞪羚平均每千万元研发经费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件,以海亿新能源、凌久微为代表的光谷瞪羚企业,平均每千万元研发经费发明专利授权量超10件。
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成主流
成绩单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累计有120家光谷瞪羚获得股权融资,合计融资额超130亿元,占同期湖北省、武汉市获股权融资企业总数的40%、45.7%;平均每笔融资金额近5900万元,其中纽福斯、朗来科技、艺画开天等16家企业单笔融资额过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绿、投硬”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以光谷瞪羚为例,21家光谷瞪羚在成立一年内即获得股权融资,54家企业在营收低于2000万情况下获投,26家企业营收不到500万元就获得股权融资。绿色科技产业迎来时代风口,获股权融资的企业数量由2021年的3家增至2022年的12家。“硬科技”含量则从2020年的56.7%提高到2022年的65.8%,像半导体光源器件、三维激光雷达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领域更是获“国家队”基金的青睐。
作为新入选光谷瞪羚的技术驱动型初创企业,长弢新材料在年营收额刚过3000万元的时候就获得了4800万元的A轮融资。长弢新材料董事长魏长伟表示,达晨财智、富邦高投等投资机构践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支持具有科技硬度和独特性优势的创新企业发展,“4800万元已经到位,并用于投建年产能5万吨、总产值30亿元的新型强耐候长效表面防污秽材料工业4.0生产基地,明年下半年预计会展开新一轮融资”。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表示,投资机构之所以争相在光谷投“早”、投“小”,主要因为光谷选择的产业赛道与科创板高度吻合。
截至2023年10月23日,科创板共有562家上市企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包含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光谷瞪羚的光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相关领域基本吻合。科创板生命健康、绿色科技企业数量分别是第三位、第四位,与光谷瞪羚产业分布一致。
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内较早开展瞪羚企业培育的地区之一。
面对国家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建议,光谷要继续聚焦科创源头,鼓励科学家等高能级人才开展高起点创业,升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基础层“创业-科小-高企”,成长层“创业新四军-瞪羚独角兽-科技领军”,对科技企业开展分层分类培育,“北京打造标杆孵化器,高位引领硬科技孵化服务升级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