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百科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统治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统治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

历史教案是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体现。为了方便历史老师上好这节课,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初步认识到民族沟通、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本课讲述的民族融合过程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民族问题的正确观念,认识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要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困难]

理解北魏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改革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水之战”。第二部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是“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

首先,水之战

1.结合课本,总结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宰相王蒙说:“金朝虽在江南,却是中国正统。目前从上到下都是和平的。我死后,希望陛下永远不要试图征服金。鲜卑、羌族等。臣服于贵族的,迟早最终会成为祸害,应当逐步铲除。”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有南方的东晋还在抗王。我会亲自指挥军队出征,一举消灭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掷鞭于长江,可阻长江水流,如疾风扫秋叶,征服东晋。”

(一)材料1王蒙在哪个政权担任过宰相?哪个民族建立了政权?

(2)材料2中的话应该是谁说的?“四方基本和平”具体指的是什么?

(3)从材料2来看,统治者是否听取了宰相王蒙的建议?针对东晋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看课本了解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研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材料(孝文帝)圣旨不得以北方俗语给朝廷。如有违者,免其居留。

—— 《魏书》

表2: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和来合

秋木岭杜牧古柳

刘鲁谷和楼大厦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些改革措施?如果一个官员在法庭上说鲜卑话,会受到什么处罚?这种处罚表明了孝文帝对“禁止北方语言”的什么态度?

材料公元494年,孝文帝又召见鲁瑞,上书“上书”.我在努力让你的子孙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受欢迎。(我主政九年,进行了三年的官员政绩考核,复兴礼乐,旨在移风易俗,启迪亿万民众。我是天子,凭什么要迁居中原!它

孝文帝变法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洛阳的面貌,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长江以北是落后的民族氛围,现在才知道,中原礼仪之邦,人才辈出,难以形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1.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乐队,少数民族妇女穿着汉族服装和裤子和褶裥。

洛阳的汉族官员争相使用胡床和方凳。汉族妇女在做馒头和煎饼。

上图反映的是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自建】

【撞上中考】

1.导致前秦政权不久覆灭,中国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状态的战役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出了个谜语。谜语是:迁都洛阳,中国本土化政策,民族融合(撞上一个历史事件)。这个谜语的答案应该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变法c .文成公主入藏d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3.(2015?扬州)“迁都平城至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学汉文,穿汉服,嫁汉。”以下哪项改革体现在材料中?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管仲改革b .商鞅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忽必烈改革

4.(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匹配正确。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北魏孝文帝于——年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b .成吉思汗于——年建立元朝。

碳(carbon的缩写)汉武帝于——年修建了长城。公元——年,卢野阿保机建立了西夏。

5.帝曰:“今若欲断北方诸语……未满三十(岁)者,遇朝廷之人,仍不肯听其声。如果是这样,你应该被降职(降职或撤职)。”这一举动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秦始皇统一人物b .汉武帝只尊儒术

碳(carbon的缩写)孝文帝实行汉化d .武则天重用残暴的官员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这一场景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昭君出塞b .北魏孝文帝改革

碳(carbon的缩写)文成公主进藏d .授予_ _和班禅喇嘛。

7.(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是在西北,物资击退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的生命,以至于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在谈论这个事实:一百万人死于修建长城,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命,老百姓诅咒皇帝修建长城。

斯塔夫里阿诺斯街3354号,《全球通史》

材料右图:西晋汉族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禁止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朝廷的官员不允许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者将被降职或革职。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他“消耗了很多生命”,以生命为目的修建长城?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建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字,是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在此期间内迁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名字。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份材料,总结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后反思】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

1.水之战

从东晋来看:将领一致,忠诚反对派,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第二,

1.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黄河流域统一:439年。

2.见教材第76335477页。

3.(1)汉改汉姓、免官态度坚决。

(2)目的是“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

4.它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三,

1.性能:见教材第77页。影响:见教材第78页。

2.民族融合。

【撞上中考】

1.D 2。B 3。C 4炸药。A 5。C 6。英语字母表的第2个字母

7.(1)秦始皇。目的:抵抗匈奴。

观点: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方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匈奴、鲜卑、颉利、石、羌(只写两个)改革北魏的孝文帝。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3)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差不多)

看过《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教案的人还读到:

1.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2.初一历史第一卷魏晋南北朝文化试题(一)及答案。

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

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5.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统治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统治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统治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