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的标准能让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成功打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19年高考备考:高中生物答题标准与技巧。欢迎阅读。
高考答题规则与技巧(生物)
一、填空题答题规范
1.回答问题之前先检查一下。
坚决逐字逐句看完题目,必要时标出关键词,结合填空前后的句子考虑答案。
2.所有的自然学科都有特定的术语。
一旦某个专业术语出错,你就不得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材中的概念、名词、专业术语甚至黑体部分。用生物语言答题,根据生物学习习惯(如基因型、基因图等)写作。).
3.不要写在答案框外。
大题要按照题干要求的项目来答,不能漏答,层次写清楚。
4.坚决杜绝错别字。
如光合作用、C3(三碳化合物)、神经调节、受精、线粒体、抗利尿激素等。
二、基因图的规范书写
1.实验设计题的基本写作步骤和语言描述。
(1)材料、分组和编号
首先,材料要符合实验要求,有利于实验成功,容易获得。当估计的偶然误差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样本数,分析实验结果时应取相应的平均值。其次是等量原则(同样规格的设备,同样生长的生物材料,同样的试剂,同样的组数等。)和强调抽样的随机性原则。第三,编号科学。既要避免重复和混乱,又要体现群体之间的相关性。如A组(可分为A组和B组)、B组(可分为C组和D组)等。描述: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可以描述为“选取生长相同、大小相近的同一株植物,随机分成相等的组,分别编号为A、B、甲、乙、丙”。如果实验材料是动物,可以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体长)(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动物,随机分成相等的组,分别编号为1、2、3-;如果实验材料是溶液,可以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或A、B、C …),各加入等量的某种溶液”。
(2)实验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实验处理是根据实验的要求,将单个实验变量(自变量)应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模式是“A组应用实验变量,B组不应用实验变量(或不处理)作为对照”。这一步强调的是比较原则和对每一组条件一视同仁的原则。除实验变量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和饲养条件应相同,即控制无关变量。另外,要注意单变量原则,即这一步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相同且合适。说明:可用“适量”和“等量”表示,如“A、B两组加等量(或相同);“加入适量的.在A组和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清水等。)在B组”。在一些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也可以用具体的量来表示,比如“A组加2ml,B组加2ml”。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一组试剂时,如果另一组不需要加入试剂,则需要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相应的不影响结果的溶液;如果用试管做实验,实验中每种溶液加入试管的总量一般不超过10mL。
(3)培养(或处理)、观察和记录。
对于植物实验和一些动物实验,经过实验处理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出现结果。但有些实验,经过实验处理后,很快就能观察到现象。这一步强调各组外治的等效性,必须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合适”的环境中,实验结果才能具有可比性。培养时间视具体实验而定,也可用“一段时间”来形容。要仔细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要真实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束时因变量的测量结果,然后进行前后对比。描述可以用文字、数据或符号来记录。
语言描述:
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同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的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固定时间)观察(或测量).做好记录(计算平均值;的现象.出现在A组中的现象.出现在B组中,或者A组的长度等于(大于或小于)B组的长度,以此类推。
(4)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预测实验结果是指在实验中特定变量的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推理,给出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实验结果。一般来说,验证性实验“不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因为实验结果是“已知”的。一般探究实验有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大多有三种。语言描述:“变量促进结果;可变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或“全为正;全盘否定;肯定-否定”等等。比如预测实验“过氧化氢酶和FEE3的催化效率比较”时,有三种可能: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 e3Fe3的催化效率高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与Fe3 X基本相同,根据酶的高效性,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分析结论是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制表、绘图等方法得出的简明结论,应明确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结论比较简单,就是要验证的内容;探究性实验比较复杂,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语言描述:
探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被描述为“如果(if) …恰(then) …”,而前面的结果和结论却不能被描述为“如果(if) …恰(then) …”,后面的结果和结论则被表述为“否则”等词语。大部分题目的预测结果都是和结论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某个结果对应某个结论”写的很完整。
2.语言描述要科学、规范、简洁。
因为整个实验设计过程是逻辑有序的,这就要求“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逻辑的顺序”。设计步骤要分段描述,试管、烧杯、水槽等器具要编号。描述中应尽量使用基本的生物学概念、专业术语和结论性语言,不得使用“等量”等模糊口语。
不应该说是“一样多”;“振荡”不应该被描述为“晃动”、“摇晃”等等。另外,题中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一般要充分利用,但不能随意添加实验材料和试剂(开放性实验除外)。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做到逻辑严密,语言规范,用词精炼准确,问题正确、准确、完整,防止不必要的失分。
第三,综合素质的体现
1.选择题答题卡必须用普通2B铅笔填写,非选择题一律用0.5mm黑色钢笔作答;
2.字体大小要统一,字体大小要适中。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扫描
3.书写格式要统一规范,在试卷规定的区域答题。周围空间要合适,避免压线答题,避免粘试卷;网上阅卷时,答案超出规定答题区域的部分会在扫描时被截掉,不显示。这就要求考生严格在题号指定的区域答题,避免出现答案不在正确区域,或者用箭头引入引出的现象。
4.请阅卷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参加高考的考生要特别注意。比如纸面整洁,字迹清晰,字体工整,没有错别字,回答简洁,层次脉络清晰,专业术语应用准确.当考生注意到上述问题时,无形中已经讨好了阅卷老师,提高了分数。
第二部分:答题技巧
四。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难易程度不一样,题型和选项的关系也不一样,所以解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要想准确做选择题,加快解题速度,就必须从题目的角度入手,有时甚至会抛开知识。当然,并不是说学生要偏离课本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要正确理解生物命题的原理。生物之所以归结为科学,说明生物和数学、物理、化学一样,有严格的逻辑推理,而不仅仅是文科的死记硬背。选择题只要求答案,不要求黑猫黄猫。所以下面的方法,倒推法,排除法,转化法,图示法,回避法……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回答选择题,谁就能得高分。选择题是聪明人的游戏。
5.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用生物学术语、符号或推理计算的数据等回答。
(1)寻找与中学知识相联系的合适的专用术语(名词),或者进行推论和计算,得到符号、数据等。来填补空白。力求准确和全面。
(2)当你不知道该填什么或者填多种情况时,不妨试着弄清楚出题人的出发点,以考察中学时的哪些知识点。
(3)不能按时拿到的时候,可以在不偏离题目、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用括号补充。如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2.组织自己的语言回答(回答为什么)
(1)要明确所考查的知识点,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必须从许多角度和方面考虑问题,才能全面。
(2)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来回答问题。
(3)如果是课本上没有的,要认真组织自己的语言。不要出现“言不由衷”或者“科学错误”甚至“答非所问”
(4)写完后再读一遍,注意科学性。
另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有时间,不妨揣摩出题者的出发点,找出自己所学的内容以及与这个题目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快速找到出口;有时候,灵活运用生物学的学科思想,对解决问题很有帮助。降低自己的目标,做好放弃难题的心理准备,只问那些不会丢分的,不要求所有题都要得分。当老师告诉你还有15分钟的时候,要淡定,要知道15分钟可以做很多题。考试前要有充足的糖。当你有点紧张的时候,深呼吸,你很快就会越来越好。
生物高考选择题十法
一、直接选举法
这是回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其程序是根据题目的题目条件,借助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例:为研究贮藏效率与氧浓度的关系,将质量相同的苹果果肉放入氧浓度相同的致密容器中,一小时后,
解法:由于D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可以直接与D项相连。选项A和B需要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个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回答:D
二、寻找问题
搜眼法是一种寻找已知条件之一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到答案的方法。使用的首要条件之一是疑问眼。
例2: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使细胞核着色,可用于鉴别细胞是活的还是死的。当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PI中时,只有死细胞的细胞核会被染色,而活细胞的细胞核不会被染色。但是,当PI注入细胞时,细胞核会被染色。PI识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死细胞的核酸结构与活细胞的不同。
B.死细胞的核酸含量与活细胞的不同。
碳(carbon的缩写)细胞可以分解污渍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
分析:这个题目的出发点是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层选择性渗透的蜡,会阻止没有着色的染料进入;如果细胞死亡,细胞膜就失去了选择性通透性,染色剂就能进入染核。所以这个问题的题目是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很快就有答案了。回答:D
三。信息转换方法
对于一些选择题,由于情况不熟悉或者内容复杂,我们可以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目信息转化为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变困难为困难,快速解决。
昆虫防治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显示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形成一个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A的人口增加,可能的后果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B和D的人口数量都增加了。
B.B和D的人口教学数量减少。
碳(carbon的缩写)B和C的数量都减少了。
D.B和C的种群数量都增加了。
解析:该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但它是以圆形面积图的形式出现的,增加了题的难度。
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首先根据圈内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就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大家熟悉的食物链形式。从图中不难看出,四种生物的含量依次为:C、D、A、B。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写出一个由四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C D A B,然后根据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推断出数量的变化。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丁会被甲大量捕食,数量减少,丙会因丁的减少而增加,乙会因甲的增加而增加,食物来源充足。回答:D
第四,联想法
有些试题的答案很难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到。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运用不同的联想方法,寻找与已知条件相关的习得知识,然后根据这些知识得出答案。
例4:先在一堆垃圾有机物中检测出放射性,然后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出放射性。然后在生活在它周围的动物身上也检测到了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哪种元素最有可能?( )。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
解析: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近”和“周围”。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场植物动物组成;认为植物吸收矿物元素,所以这种元素极有可能是矿物元素。答案:c。
五、起草方法
对于某些试题,虽然已知条件较短,但推导过程复杂。回答这类问题时,应采用草稿法。草稿法是指将这类问题的答案草拟出来的过程,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效率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无人机是单倍体,是由上一代雌蜂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所以雄蜂个体的基因型和物种应该和雌蜂的配子是一样的。雄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和雄蜂本身的基因型是一样的。那么,就有必要澄清一下题目中提到的“父母”。不是指F2的亲本(如果是指F2的亲本,直接提F1就行了),而是F1的亲本。解决问题过程的图解(从F2个体的基因型开始,逆着基因传递的方向列出)如下:
F2:Ab、AB、AB、ab Aabb、aaBb、AaBb、AaBb
F1的配子:aB,AB,ab,Ab
F1:AaBb、ab
p: AB ab的配子
P:AB aabb
答:答
六。图解
图解法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过程,简单快捷。
6:氧分子从肺泡扩散到红细胞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 B.4 C.5 D.10
分析:氧分子通过两层生物膜穿过肺泡壁,通过两层生物膜穿过毛细血管壁,通过一层生物膜穿过红细胞,通过至少五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回答:D
七。筛选排除法
有些试题,基于已知条件,可以直接回答,可能会丢失、不完整或不准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每个选项进行考查,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答案才是正确答案。
例7:基因型为rrSs的个体与RrSs杂交后,后代的表型比例为()。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解析:A项是三种表现型的比例,直接淘汰;C项为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D项是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都不符合问题中的条件,被一一剔除,所以答案只能是b项,为了准确,可以单独分析每个性状。第一性状分离比为1︰1,第二性状分离比为3︰1,两性状组合为3︰1︰3︰1。
答案:b。
八。分析推理方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出与答案相关的一些要素,然后利用这些要素推导出答案。
例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然后用细菌感染,在生成的子代噬菌体的结构成分中,可以发现的放射性元素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15N和35S可以在外壳中找到。
B.15N和32P可以在DNA中找到
碳(carbon的缩写)15N可以在外壳中找到。
D.15N,32P,35S可以在DNA中找到
分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含有磷酸基团和含氮碱基,可以用15N和35S标记,而蛋白质含有氨基(NH2)和甲硫基氨基(-SH),可以用15N和35S标记。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但只有DNA进入噬菌体,利用细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和子代DNA。因为这些原料没有标记放射性元素,所以只能在后代的一些两个噬菌体中发现含有15N和32P的DNA单链。答案:b。
九。旁路方法
有些试题涉及题干中不同章节的知识,构成了思维上的空白。要根据生物学搭建思维的桥梁。
例9:一个水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一般来说,水稻的珠被细胞、胚细胞和胚乳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答:24、24、24
C.12、24、36
解析:此题涉及植物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个体发育,思维跨度较大。根据已知条件,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找到了思维的桥梁,即体细胞是24条染色体,那么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卵细胞和极核都是12条染色体。珠被属于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胚胎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染色体为24。胚乳细胞是由一个精子和两个极核形成的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6。
回答:D
X.综合方法
从题干中给出的材料、表格、坐标图或矩形图中获取信息,结合教材中相关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例10: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使其停留在细胞周期的某一阶段,如下表,“;”表示停留时间。
从以上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加入过量的胸苷抑制有丝分裂最可能的原因是它抑制了DNA复制。
B.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最好方法是用秋水仙碱处理。
碳(carbon的缩写)低温主要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分裂。
D.过量的胸苷导致基因突变
分析:此题通过表格的分析和综合来考查。获取信息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从表格分析可以看出,当加入过量的胸苷时,细胞停留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这是DNA复制的时期,说明过量的胸苷可能会抑制DNA复制。加入秋水仙碱后,细胞停留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稳定。所以观察细胞内染色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秋水仙碱处理。如果温度低,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都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