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是伟大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于1867年的经典,是其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该剧通过主人公培尔·金特放浪、冒险、漂泊的生命历程,构建了一个世俗生活与魔幻传奇并存的世界。《培尔·金特》历来因其搬上舞台难度高而被称为“难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戏剧学院首次将其搬上舞台,由徐晓钟导演。
12月8日,一部全新版的《培尔·金特》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这是上海戏剧学院2019级导演系、舞美系的毕业大戏。80余位上戏各专业师生合作,将易卜生这部极为丰富的作品呈现在舞台。此次毕业公演版本在创新同时保留了其核心的要素,更强调了剧作中的普世性与当代性,注入新的戏剧观念与舞台美学,与观众产生共鸣。
担任导演的上戏导演系副教授张晓欧也是2019级导演系班主任。他介绍,此次上戏版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从五幕38场删减到11场戏,由原来8个小时左右,改成现在的2小时时长,“我们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结构,以铸纽扣的人和老年培尔之间的对话作为贯穿,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进行反思。”
毕业大戏是对一个专业四年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其创作过程也是教学过程。此次演出将主人公拆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分别由三个演员饰演,既从教学层面考虑,也加重全剧的思辨色彩,试图在呈现上追求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而剧中也使用了很多“间离”手法,其中最大的“间离”就是三个培尔·金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尔·金特》的创作方式是工作坊式的,2019级导演系的14名同学既是这个戏的分场导演,也是演员。据介绍,这个富于激情的集体为了这部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排练厅进行各种样式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山妖王国”的一场戏推翻重排、反反复复,排了十几个版本。
而在此前,指导老师先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反复研读、领悟剧本,并邀请研究易卜生戏剧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排练间歇,导演张晓欧与导演专业同学们曾探讨过这样的问题:1918年6月的《新青年》杂志推出“易卜生专号”,译介了《玩偶之家》等几部作品,如果那一期刊登的不是《玩偶之家》而是《培尔·金特》,中国戏剧会是怎样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