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Macnutt)等人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提出维护学术诚信的机制效率低下,呼吁建立维护科研诚信的专门机构。下面就带你了解一下吧!
案件之外还有数据。以揭露学术不端行为而闻名世界的“撤稿观察”网站联合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统计的全球撤稿数量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到40篇增加到2018年的约1400篇,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行为有关。”
学术不端是一种什么样的全球性麻烦?
丑闻不断。
国际学术不端丑闻年复一年。最近的一次重磅丑闻是在2018年10月,哈佛医学院宣布,曾为该机构工作的皮耶罗安versa因涉嫌欺诈而不得不撤回31篇论文。由于Anversa曾被认为开创了心肌细胞再生的新领域,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
再往前追溯,还有日本“学术女神”小林晴子事件,韩国2005年获得“最高科学家”称号,贝尔实验室科学家舍恩2002年制造“50年来物理学界最大造假事件”。中国也有韩春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
“论文撤稿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后果。‘撤稿观察’网站主要收集了18000多篇英文国际期刊的撤稿信息。有些撤回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有一次是在1756年。”奥兰斯基说。“取款观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取款数据库。说明全球撤稿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论文总数也在增加,近年来撤稿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四万左右。
虽然撤稿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不端,但奥兰斯基表示,分析显示,自2000年以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导致的撤稿比例在撤稿总量中一直保持在60%左右,可见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困扰全球学术界的一个麻烦。
伤害不仅仅是“顽固”
与其他造假行为相比,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往往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有人认为,无非就是发几篇假论文,拿个“注水”的学位或荣誉,浪费点科研经费,不值得打。一些机构不愿意披露和处理其工作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得了病,不治好就怕。”这是扁鹊遇见蔡桓公时的早期诊断。可惜患者没有重视,最终死亡。今天,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些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观察”榜单上,以96篇撤稿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是德国麻醉学家约阿希姆博尔特(Joachim Bolt)。他的一大“发现”是含有一些胶体的羟乙基淀粉可以用于静脉注射。在相关论文被发现造假之前,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此写入注射指南。但实际上,人的肾功能可能会受损,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从更深层次来看,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社会诚信和人们的信任,通过各种手段“轻而易举”获得学术成果或学术荣誉的造假者,将成为不良典型。美国也有类似的案例。2010年,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运动员马文奥斯汀(Marvin Austin)发了一条推特,引发人们对其学习成绩的质疑。媒体称,从1999年开始,很多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的运动员没有正常上课,而是拿到了他们本不该有的学习成绩。舆论一片哗然,相关机构对这一丑闻的调查一直持续到2017年,大学做出了多项整改。
治理需要合作。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人们往往止步于关注被曝光案例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的治理体系建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Macnutt)等人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过去在学术丑闻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提出向
文章指出:“在美国,过去70年来保护研究质量和完整性的体系是破碎的、低效的、不协调的。”美国应该建立一个跨越多个相关领域的国家“研究政策委员会”,以保障研究的完整性。
在国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明确科研诚信建设各主体责任,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合力。
奥兰斯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源于人性的缺陷,因此很难彻底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制度建设把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比如论文撤稿方面,如果一些地方不过度奖励论文,可以减少论文造假的动机,可能有助于减少撤稿次数。”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比如从科研评价体系上减少造假的动机,加强科研诚信的教育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