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
【编者按】
在中国,摄影收藏还是一件新鲜事。尽管图片已经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了,但收藏摄影似乎仍是一件遥远的事。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逐渐活跃,越来越多的人与机构开始意识到了影像的价值:出色的摄影是时代的见证,也具有艺术价值,连接着个人与集体记忆。
2011年8月14日,一场名为“原作100”的展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示了美籍华裔收藏家靳宏伟收藏的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罗伯特·卡帕,到哈里·卡拉汉、黛安·阿勃斯,再到辛迪·舍曼、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这场展览让许多摄影爱好者及从业人员得以近距离观看那些过去仅存于书本杂志上的影像的原作,而“原作”这个概念也首次走进了公众视野,并在当时的中国摄影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进而搅动了国内摄影收藏生态。
2022年11月,在丽水举办世界摄影大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靳宏伟先生。在回顾了十一年前的“原作100”的同时,他也谈及了自己对当下中国摄影收藏现状的看法。“中国是一个摄影大国,不是一个摄影强国。”靳宏伟说。
杂草与天空,1948。哈里·卡拉汉作品。靳宏伟收藏
澎湃新闻:11年前,您带来了展览“原作100”,这是中国摄影收藏里的一个大事件。这些年,中国各个地方的机构、影会都开始去涉足摄影收藏了。在您看来,与11年前相比,整个中国摄影收藏的生态有什么变化吗?
靳宏伟:中国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收藏市场存在,但是主要是老照片市场。如果拿现在跟10年前比,那已经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至少这不完全是一潭死水,还是活的,流动的。至少我们能看到一些艺术家之间的销售,画廊也在推荐艺术家,还有艺术家本身作品的成熟度跟10年前都不一样。尽管进步很大,做摄影的群体很大,政府、个人还有艺术家本身,都做得很好,但我们只能说中国是一个摄影大国,不是一个摄影强国。
在世界最重要的摄影博览会 Paris Photo,2017-2019年那几年,参展的画廊都是270家左右,中国只占两家,数量不如匈牙利、南非等等的小国家。也有一些代理中国摄影艺术家的画廊,比如说杨泳梁、王宁德,但也是极个别,非常之少。这么去看这些问题,我们摄影收藏距离欧美还是非常遥远的。
但是有一点是好的,像鲍利辉创办的大理国际影会,他们第一次喊出了“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的口号,后来别的摄影节也做了一些事情,包括丽水这次的世界摄影大会,进步还是很明显的。中国不缺钱,不缺资金,缺的还是人的意识和对摄影的看法。而现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没有二级市场的流通。比如我买了艺术家的照片,拿在手上放几年,我怎么样把照片流通起来,或者让别人来接手?这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西方的摄影市场,尤其是美国,这么健全、这么活泼,因为它有大量的流通。我们也不是说买照片为了赚钱,像炒股票,但有一点,像很多大收藏家最后去世的时候把所有的作品、艺术品都捐掉,但他有个原则,他也会希望他买的作品要比当年升值,对吧。
共和国士兵之死,1936。罗伯特·卡帕作品。靳宏伟收藏
移民母亲,1936。多萝西娅·兰格作品。靳宏伟收藏
意大利罗马的孩子们正在玩牛仔拔枪游戏,195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靳宏伟收藏
意大利的美国女孩,1951。露丝·奥尔金作品。靳宏伟收藏
反对越战游行示威中,一名年轻女子手持鲜花,华盛顿,1967。 马克·吕布作品。靳宏伟收藏
澎湃新闻:您主要的摄影收藏脉络是沿着西方艺术史吗?
靳宏伟:也不完全是。但我一开始起步的收藏是以西方艺术史脉络走的,节点上的人物几乎是一个不落,个个都有。2011年的“原作100”展览之后,大家对我有了很多期望,那么我也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收藏。契机是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美国摄影家,他问我有没有收藏海波的作品?我说我不知道海波是谁,他说你连海波都不知道你还是个收藏家?我说我不是个收藏家,而且中国我已经20多年没回去了。但这事也对我有一点点刺激和挑战。
回国后我和很多人聊天,问他们如果要收藏中国的10位摄影师的作品,应该是哪10个人?答案很简单,相对也很集中。知道了哪些人,我就一个个去找。比如海波、王庆松、张洹、荣荣、邱志杰、杨福东。有些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说崔岫闻,当然还有王宁德和刘勃麟,他们属于后来者,再早一点有刘铮、洪磊,大约就是这些人。如果把他们的照片汇总一下,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10个人基本上镜头都是对准自己的。从那以后,中国当代摄影的这些重要人物,我都会收藏他们重要的作品,比如说邱志杰《不》系列、荣荣的《东村》系列,庆松的《跟我学》,海波的《他们》等等,我就把这些都收齐了。
澎湃新闻:这些几乎都是大家都公认的成名摄影家,您会关注年轻人么?
靳宏伟:我会关注一些相对来说已经冒尖的艺术家。因为摄影艺术出头非常难。有的时候当然我也买一些比较好的年轻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给一些鼓励。
张洹,东村,1994。荣荣作品。靳宏伟收藏
一群打水的犯人,1995。刘铮作品。靳宏伟收藏
友谊,1999。双联照片。海波作品。靳宏伟收藏
跟我学,2003。王庆松作品。靳宏伟收藏
长城,《隐形人》系列之一,2010。刘勃麟作品。靳宏伟收藏
自拍,《有形之光》系列之一,2013。王宁德作品。靳宏伟收藏
澎湃新闻:回到当时的“原作100”,您觉得对于如今的当代摄影而言,特别是当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原作(Vintage Print)”这个概念还存在吗?
靳宏伟:如果是当代摄影,我认为只要作品是限量的,并且是它第一次完成的版本,都应该把它认为是原作。当代摄影是否存在所谓的原作肯定是有争议的。以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为例,她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次发行六版,这六版肯定是原作。关于如何划分和确定原作,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在西方比较牢靠的说法是艺术家用胶卷拍完后第一次洗印的照片,就叫做原作,过几年以后再洗的叫重印作(Reprint)。虽然跟原作的价值不能比,但有名的艺术家的重印作同样值钱。
像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和史泰钦(Edward Steichen)这些摄影师,从第一天胶卷冲出来以后,就把路标设定好了,就洗一张或两张,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边,做好标记,以后再展览就都有年份记录。我们那个年代的摄影师都是做纪实摄影出身,在照相馆、杂志社或者报社工作,拍完了谁要发稿,拿到暗房里洗两张,也从来没有记录,从来不把摄影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这是个本质区别。
扭曲,1933。安德烈·柯特兹作品。靳宏伟收藏
永恒的肖像,1935。 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作品。靳宏伟收藏
芭芭拉·穆伦的飞吻,1958。莉莲·巴斯曼作品。靳宏伟收藏
咆哮的狮子,温斯顿·丘吉尔,1941。优素福·卡什作品。靳宏伟收藏
很多人一讲到原作,就拿摄影跟画去比,比如一幅画,这是原作,不需要去争论。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每一件都是六件,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雕塑是三件,每件作品都不是单一的。在中国有很多人以为有三件就不能算是原作,实际上这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还有很多人会讲到底片跟照片的关系,有些人甚至认为底片才是原作,照片不是原作,但实际上底片相当于雕塑中的模具,只是个半成品,真正成品是照片。现在的当代艺术,只要是限量版,第一次洗印的,哪怕有几张,都应该被认为是原作。这是我的看法。
双胞胎,新泽西州罗塞勒,1967。黛安·阿勃斯作品。靳宏伟收藏
电力+摄影的纪念碑,1976。罗伯特·弗兰克作品。靳宏伟收藏
无题 No. 110,1982。辛迪·舍曼作品。靳宏伟收藏
格里高利(Gregory)与大竹伸朗(Shinro),奈良,1983。大卫·霍克尼作品。靳宏伟收藏
Thelma Stardust,2017。斯塔尔兄弟。靳宏伟收藏
澎湃新闻:相比收藏摄影艺术,老照片收藏在国内似乎是更容易被接受。对大众而言,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将摄影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收藏。您对此怎么看?
靳宏伟:我认为真正好的摄影收藏不能只收藏过去,必须是收藏过去和未来。不是说老照片没有价值,老照片有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它缺乏艺术价值。比如杭州博物馆收藏西湖的老照片,花岗观鱼、宝石山、三潭印月……180年前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这很有价值。但我在美国买过一幅200多年前的油画,才花200多美元就买下来了,它为什么不值钱?因为不知道是谁画的。一幅画为什么值钱,必须知道是谁画的,照片也是如此。西方和中国的老照片区别在于,西方发明摄影的时候,早期就已经产生了著名的摄影艺术家,而中国没有。在参加 Paris Photo 的 270 余家画廊里,只有一家是做老照片的。那还是19世纪摄影刚发明的时候一些名摄影家拍的,100万美元一张,价值就很高。因为它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价值。当然,我不反对别人收老照片,只要价格是合理的,稀缺性与学术性都好的,它一定是有价值的。
靠岸,1905。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作品。靳宏伟收藏
卡尔·桑德堡,摄影蒙太奇,1936。爱德华·斯泰肯作品。靳宏伟收藏
白色栅栏,1916。保罗·斯特兰德作品。靳宏伟收藏
牛奶皇冠,1957。哈罗德·埃杰顿作品。靳宏伟收藏
玫瑰,1977。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作品。靳宏伟收藏
绿屋,1990。桑迪·斯各格兰德作品。靳宏伟收藏
审判日,2009。达明·赫斯特作品。靳宏伟收藏
澎湃新闻:您觉得国内的摄影收藏现状是否会改变?需要怎样改变?
靳宏伟:我觉得会改变,要看怎么引导。中国人尤其是做收藏的这批人,去过西方读过书的这些孩子,他们开始收藏了,他们懂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在美国,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做摄影收藏了,经过50年,这个市场才慢慢建立起来,直到80年代以后,市场才起飞的。在中国,需要时间,只有交给时间。
澎湃新闻:如果要开展摄影收藏,对于官方机构和个人,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靳宏伟:对机构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要美术馆建立专门的摄影部,每年有计划,有预算的做摄影收藏。就像刚才说的,美国的摄影收藏真正起飞是在1980年代,而80年代的起飞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级美术馆纷纷建立了摄影部,把摄影认真地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收藏之路。
对普通人的建议也很普通:收自己喜欢的。
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