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消费金融行业而言,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这一年,新“玩家”粉墨登场,先是又一国有大行拿下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的“入场券”,后有城商行陆续加码消金布局,备受瞩目的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方案也在年末“压哨”落定。
可以预见的是,消费金融行业格局未定,未来行业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
这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贷款、消费需求不振,部分用户受到疫情影响出现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下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与资产质量双双承压,加上利率上限、“断直连”等政策推进,不少消费金融公司艰难求存。
但另一面,消费金融行业肩负起支持消费复苏和普惠金融的责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三季度例会也强调了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扶持,行业战略意义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价值突显。
“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新的一年中国消费板块将加速反弹,消费金融作为宏观消费的领先指标,其所在金融产业链今年将会是强势增长、激烈竞争的态势。”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蚂蚁消金增资方案获批
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蚂蚁消金增资方案终于获批。
12月30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显示,经审核,同意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
此次蚂蚁消金共增资105亿元。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的股东构成、出资金额及出资比例如下:
蚂蚁科技集团出资金额92.5亿元,出资比例50%;
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出资金额18.5亿元,出资比例10%;
南洋商业银行出资金额12.008亿元,出资比例6.491%;
舜宇光学出资金额11.1亿元,出资比例6%;
传化智联出资金额9.2685亿元,出资比例5.01%;
鱼跃医疗出资金额9.2315亿元,出资比例4.99%;
国泰世华银行(中国)出资金额8亿元,出资比例4.324%;
宁德时代出资金额6.4亿元,出资比例3.46%;
博冠科技出资金额6.18704348亿元,出资比例3.344%;
千方科技出资金额5.608亿元,出资比例3.031%;
中国华融出资金额3.992亿元,出资比例2.158%;
重庆农信投资集团出资金额2.20495652亿元,出资比例1.192%。
比起2021年12月的增资方案,蚂蚁消金最终确定的增资金额有所降低。
2021年12月24日,根据鱼跃医疗发布的公告,蚂蚁消金拟增资220亿元,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至300亿元。彼时参与增资的有中国信达、舜宇光学科技、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鱼跃医疗和蚂蚁集团6家公司。
然而,官宣20天后,蚂蚁消金增资计划生变。2022年1月13日晚间至14日,原增资方中国信达宣布退出增资蚂蚁消金,该公司原计划出资60亿元,认购蚂蚁消金20%股份。
整整一年后,蚂蚁消金增资方案才于2022年年末“压哨”落定。
尽管最终方案的增资规模减少了115亿元,股权结构也变得更为分散,但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仍将成为目前注册资本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
“此次增资对蚂蚁消金而言格外重要。”据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测算,“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可承接的自营余额增至约2400亿元,纯联合贷款业务增至约8000亿元,总计可处理的消费贷款增至1.1万亿。”
消金公司频繁增资
202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强调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扶持,包括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前述央行会议将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作为继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之后的新目标,预示“促消费”将是下一阶段政策发力的重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
除蚂蚁集团推进整改增资消金外,2022年内还有多家消金公司披露增资意向。
2022年12月,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50亿元获批;
同月,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拟启动第二轮增资扩股工作,通过“资本公积转增+现金增资”的方式,新增注册资本5.8亿元;
10月,兴业消费金融增资至53.2亿元;
9月,海尔消费金融增资至15亿元获批;
8月,宁波银行发布公告披露,该行董事会同意公司以货币方式向宁银消费金融增资不超过15亿元。
根据监管部门“持牌消金机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联合贷款出资不低于30%”的要求,注册资本金是掣肘持牌消金机构资产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
然而,也有消费金融公司增资遇挫。
2022年2月,北银消费金融拟将注册资本由8.5亿元增至10亿元,但此后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行政许可决定文件失效,此前核准的增资申请被注销;12月30日,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许可因同样的原因失效。
截至目前,共有30家消费金融公司已开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5家,分别为招联消费金融(100亿元)、蚂蚁消费金融(80亿元)、捷信消费金融(7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53.2亿元)、平安消费金融(50亿元)。
融资渠道多元化
除增资外,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补血”渠道更加多元化。
2021年底,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宣布发行首期5.57亿元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产品,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首单“破冰”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
自此,开展信贷资产流转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新选择。
2022年年初以来,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均已试水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其中,蚂蚁消费金融转让规模已超过500亿元。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也在去年回温。据CNABS网站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12只ABS,合计发行规模为140.4亿元。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发行规模最高,为67.16亿元;此外,还包括兴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
随着利率下行,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的融资成本也明显下降。
2022年9月,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发行“城一代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总规模5.6亿元。其中,优先A档发行规模4.24亿元,票面利率仅为1.90%;优先B档发行规模0.28亿元,票面利率2.03%。
银团贷款方面,2022年上半年,平安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先后宣布完成首单银团贷款,分别募集资金6.75亿元、6.3亿元、3亿元,小米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也分别成功募集6.8亿元、6.8亿元和5.1亿元银团贷款。
此外,2022年年底,银保监会宣布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扩围”,消费金融公司被纳入其中。可以预见,未来消金公司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走向多元化。
银行加码消金布局
过去一年来,多家银行加码消费金融市场布局。
2022年5月6日,银保监会同意宁波银行受让中国华融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随后,宁波银行又于7月宣布,受让新安金融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6.7%股权,宁波银行持有华融消费金融的股份增至76.7%。
8月,宁波银行公告称,经安徽银保监局批准,华融消费金融已更名为安徽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换发的营业执照。
同样在8月,南京银行获监管批复,同意其受让苏宁易购集团持有的苏宁消费金融36%股权和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苏宁消费金融5%股权。当月,南京银行完成苏宁消费金融控股权收购,持有该公司比例由15%增加至56%,并更名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次月,又一重磅消息传来,建设银行获批筹建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将成为第三家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国有大行,也是2021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首度“再开闸”。
据公告,建信消费金融的拟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2亿元。其中,建设银行拟出资人民币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拟出资人民币8亿元,持股比例为11.11%;王府井集团拟出资人民币4亿元,持股比例为5.56%。
此外,2022年年初,山西银保监局批复同意上海荣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受让北京奇飞翔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飞翔艺”)持有晋商消费金融公司的1.25亿股股份,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5%。奇飞翔艺是360创始人周鸿祎旗下的公司,此次股权转让也意味着360将退出晋商消费金融公司。
“根据监管政策规定,一些城商行经营受到区域限制,只能在有分支机构的城市开展业务,这会大大限制其业务发展。”冰鉴科技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加上城商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基本上拥有一些经验,申请或者收购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开展消金业务比较容易成功。”
行业转向“精耕细作”
过去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贷款、消费需求不振,部分用户受到疫情影响出现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下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与资产质量双双承压。
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三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业绩增速普遍下滑。
其中,2022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9.37亿元,同比增长25.62%,上一年同期净利润增速为166.7%;兴业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2.31%,上一年同期净利润增速为92.48%;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5.84亿元,同比增长32.43%,上一年同期净利润增速达239.2%。
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高达426.7%、1512.2%的中银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上一年同期则出现净利润负增长。
尽管面临消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疫情影响下资产质量承压等挑战,麦肯锡去年5月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仍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人民币。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来看,虽受疫情影响和银行信用卡业务下沉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但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体现了对促进消费振兴的积极作用。”光大科技创新总监、社科院研究员王硕指出,当前,随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金融的作用日益凸显。
他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应积极与股东单位进行业务协同联动,比如围绕金融类股东,发挥其在金融专业领域人才、风控、资金方面的优势,形成良性互补,“与产业股东方围绕场景建设、获客引流方面,可以共同探索,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结合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消费金融市场将在存量业务端、新型模式端和资本市场端迎来‘三重升级’。”麦肯锡报告指出,“消金机构需要转变过去粗放拓展、‘撒胡椒面’模式,转而精耕细作。”
第一,消金机构在客户分层分群基础上,精细化经营存量客户,提升投产比;第二,在获客上秉持价值导向、降低漏损的同时,试水场景创新等新获客模式;第三,将投产优化和资源配置融入整体公司经营中;第四,打造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升级端到端风控链条;第五,通过用例驱动的数据治理,充分释放数据对业务的价值。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