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公募壬寅十问!南方、嘉实、博时、招商、鹏华都来了 上万字答卷 透露出什么信号?

公募壬寅十问!南方、嘉实、博时、招商、鹏华都来了 上万字答卷 透露出什么信号?

自1998年开局,公募基金行业一路筚路蓝缕,如今进入第25个年头。公募行业以逾26万亿元的体量,成为当之无愧的资管“排头兵”。然而,高速发展也给公募行业带来不少顽疾和沉疴。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元年,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重新出发,更是砥砺奋进,对过往发展不足进行总结和审视,是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2023年已徐徐展开,农历壬寅虎年即将过去。证券时报·券商中国策划了本期“公募壬寅十问”专题报道,就资本市场对公募行业高度关注的十个问题采访业内人士,为公募行业发展带来建设性争鸣。

十个问题涵盖基金投资、基金营销、公司治理、行业竞争四大领域。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到了很多敢于直面现状的业内人士,他们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观点鲜明,切中肯綮,他们以责无旁贷的主人翁姿态,道出了对公募行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殷切期盼。

本次建言献策者,首先是业内具有代表性的13家大、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以及个别不具名的公募内部人士。此外,还有来自私募股权、财富管理,以及聚焦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专业人士。

第一问:“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顽疾能否根治?

公募行业有着7.2亿基民、逾26万亿元管理规模。与规模之大、受众之广相比,“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话题有着更高关注度。数据显示,2006-2020年这15年里偏股型基金指数累计涨幅达1295%,年化收益率超过19%。但截至2018年,最终盈利的基民仅有41.2%,相当于10个基民6个亏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说到,招商基金统计2004-2021年公募基金投资者收益情况显示,无论货基还是非货基,基民收益率均低于基金名义收益率。

嘉实基金认为,追涨杀跌和没有以资产配置思路做投资是基民亏损的主因。南方基金表示,这反映了基金收益传导链条结构失衡,“追涨杀跌、情绪交易”导致收益损耗。宝盈基金的描述更为形象:基民在购买或了解某只基金时,净值很可能已处于阶段性高位,在市场波动、均值回归下基民会面临回撤风险,当持有者追高入场出现短期亏损后,又选择割肉离场。

徐勇表示,从更深层次看,资管机构、销售渠道、投资者三者利益不一致是根本原因,因为资管机构的管理费、银行等销售渠道的中间业务收入均不与投资者收益挂钩。

理财魔方创始人兼CEO袁雨来则指出,“基民不赚钱”隐含的是“普通基民不赚钱”,原因既在于投资需求和专业服务供给不匹配(高端客户如私人银行客户赚钱概率是比较高的),也在于普通基民对标准化资产风险收益和期限的认知不足,导致风险错配。

“此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近年在多方努力下已有所缓和。”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表示,基金投顾实践是改善基民持有体验不可忽视的力量。南方基金也提到,要坚定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同时优化产品侧供给,建立均衡配置、长期投资为主线的产品矩阵,提升基民持基体验。

国投瑞银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桑俊看来,投资盈利好比滚雪球,要有好的起点和长坡厚雪,但投资者要把握好投资起点是有难度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无法完全统一,但可通过合理制度来引导。比如基金公司通过考核机制来引导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降低基金产品波动率,提高基民持有体验。投资者也要理性决策,即使是长期看好的投资方向,也切勿过度追逐热点。

徐勇认为,只有把“管理人与投资人利益分离”的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管理人与投资人收益挂钩”的投资顾问模式,才能督促基金公司真正站在基民一方进行投资、销售和服务,但基金投顾业务、销售渠道对保有量的考核机制等刚刚起步,从根本上破除原有机制的惯性还需时日。袁雨来表示,把专业服务普惠化,并提供给普通基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AI技术有助于精准识别投资者需求,实现财富管理“千人千面”。

第二问:公募基金如何回归本源?

经常有基民抱怨“今年又贴钱打工了”“持基两年只求回本”“某某基金经理到底在干嘛?”基金亏损不仅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也损耗着他们的持基信心。因此,在“去或留”的困惑里,基民往往感到迷茫与无助。

前海开源基金直言,公募基金是居民和资本市场的连通器,居民金融知识欠缺,容易受市场影响,而资本市场的特点是短期波动大,但长期收益较高。好的基金产品应该着力解决这一适配问题,而不是复杂化。

“公募发展必须回归本源。”徐勇认为,基金公司要在客户端做好投资者教育和产品适当性匹配,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引导客户权衡好风险、收益、期限的匹配,改变追涨杀跌、赚小亏大、赎旧买新等情况,还应在资产端关注长期投资业绩、风险调整后投资业绩,实施长周期考核,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

桑俊表示,基金投资回归本源,一要提高中长期复合回报水平,增强持有人长期持有信心;二要做好大类资产和行业配置,控制回撤,优化扣除风险后的回报水平;三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引导投资者预期,借助持有期、管理费优惠等设计来消化投资者可能面临的市场下行风险。

嘉实基金认为,基金公司要用行动和净值去帮助持有人真正做到长期持有,让基民把净值增长装入口袋。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寻找最佳的风险调整后回报;二是投资基本面本身波动偏低的行业;三是在行业中寻找优质公司;四是强调估值的作用。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基金投资是资产配置的关键部分,会受宏观环境、资产轮动等因素共同影响。基金收益源于上市公司盈利改善,而非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抬升。公司盈利改善是中长期趋势,基金也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基金行业和持有人都要具备“赶考”的清醒与坚持,以长时间维度扎实地跟踪企业变化。

诺安基金华北营销中心总经理杨晓杰说到,近年来各大公司从投教活动、发行持有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购等方面努力提高投资者的持有信心,这些工作未来仍需坚持。中融基金也认为,基金公司应在投教方面精耕细作,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而非单一抽象方式来提高基民投资认知。要在投资理念倡导上持续深入,努力把基民错误的基金投资方式减到最少。销售服务引导也是关键,如果投资者利益与基金公司的一些营销计划出现阶段性差异,基金公司应负起一定责任,做真正对基民有意义的事。

第三问:公募造星何时休?

造星是公募行业2019年以来的突出现象。借势互联网与粉丝力量,基金公司赋予基金经理某种完美的全能人设,由此卖出一个个百亿爆款。但在赛道下沉后,很多“新星”从神坛迅速陨落,再难翻身。

对此,某公募高管曾对记者直言,这是一场“造神和灭神的运动,但基金经理仅仅是个普通人”。徐勇则认为,明星化、娱乐化、粉丝化是基金业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是基金公司迫于规模考核压力下的结果。宝盈基金表示,“造星”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基金公司自主的。公募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本身就在营销宣传上有很多限制,各家公司都对娱乐化的宣传是限制的。但是随着移动互联、亚文化兴起及购买者画像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娱乐化的情况。

深圳某中小公募内部人士表示,“造星”现象背后是狂热的互联网基金生态。基民在互联网上买基金,一是追爆款,二是倾向于买平台推荐的产品,三是根据业绩排行榜来买。“从我的经验来看,当某只基金出现在近三月或近六月排行榜前列时,销量会明显提升,大多是高位进来的资金。”“从电商渠道砍,我们公司持有人的平均持有时间在3个月到100天。从过往数据来看,持有3个月盈利概率约50%,但如果买入的是高位基金,叠加追涨杀跌等因素,盈利概率更低。这加剧了基民的不良情绪,基金公司和基民之间缺乏有质量的沟通渠道,在直播、贴吧、评论区、粉丝群等渠道里,不少基民很多时候是在宣泄情绪,赚了钱就夸,亏了钱就骂,极少有人能理性沟通。”

黄越岷认为,要坚持“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能为客户利益着想,成为与基民和基金投资收益共成长的那颗星,这样的“星”才值得造。

“从监管机构到行业协会,目前已出台相关要求来整治和净化这些不良现象,各家基金和机构也在积极行动。随着投资者趋于成熟,资产管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一定会解决。”徐勇介绍招商基金的实践经验时表示,招商基金从文化入手推进价值观高于KPI,开展“以价值观为引领、践行高质量发展”主题行动计划,强调“公司管理规模和利润只是结果”,必须把首要目标放在如何更好满足投资者的产品需求和风险收益偏好上,着力提升在客户心目中的“满意率”。

第四问:迷你基金遍地开花,市场到底需要多少只基金?

根据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10492只基金中有1046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1/10,其中股基和混合基金总共有787只。即便发行降温,2022年新发基金数量依然达到1325只。基金产品数量已经破万,但仍在不断扩容,市场究竟需要多少只基金?

黄越岷认为,市场需要的基金数量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实现动态均衡。但规模小的基金并非等于无效供给,更不代表这类产品没有存在价值。实际上,有一部分迷你基金业绩表现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营销,有可能实现规模提升。

“市场需要多少只基金并没标准答案,但基金数量应考虑市场需求空间,如果基金因有效需求不足长期处于小规模状态,监管机构可以针对性引导优胜劣汰,进行清盘。”中融基金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市场有多少基金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哪些是缺乏生命力的产品,如何进行针对性更迭,好让现存产品更符合投资者实际需求。此外还应关注基金同质化问题,比如同一宽基指数基金,同类产品有几十只甚至更多,本身吸引力不强,从供给端而言是缺乏意义的,对基金公司也是资源浪费。

允泰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表示,只要基金市场是充分竞争或自由竞争的,长期看基金公司都能基于自身约束实现局部出清,从而实现全局出清。“关键在于要建立一个规则完整、信息对称、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基金公司和投资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基金产品供需就会趋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匹配状态。这方面可以参照西方发达市场经验,但不应直接照搬,也不应用当下的主观意志规定好某种发展模式,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

“市场不缺钱,缺的是解决投资者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的优质产品。”徐勇认为,在资管新规下,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私募、保险资管等机构同台竞技,考验的是公募基金面向不同客群或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和匹配产品的能力,挑战在于如何在竞争中不断突出自身优势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深圳某中小公募内部人士坦言,基金数量的确在持续增加,但如果能有创新性产品出来,产品市场的生态就会多元化。据该人士透露,他所在的公司打算通过量化模型加基金经理择时能力,推出一只专门做行业轮动的基金,这类产品在业内目前是不多的。

第五问:基金营销娱乐化还要走多远?

基金营销娱乐化与“造星”现象关联密切,两者可谓相生相伴。尤其是在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载体下,“成功出圈”似乎成了基金营销的标准动作。基金营销娱乐化还要走多远?

宝盈基金认为,营销娱乐化会带来一些规模,但同样也会带来收益的摊薄,影响已有持有人的利益。营销的重点,应在于产品和基金经理本身,更多是资管机构自身的企业文化和投资价值理念的传递。

“营销娱乐化对持有人和管理人都会造成伤害。”诺安基金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婧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中国投资人群中,新加入理财阵营的年轻投资者贡献了更多交易和互联网声音,而成熟投资者多以持有为主,交易意愿和表达意愿都较低。这些年轻持有人投资经验尚浅,对资产配置及稳定收益重要性的理解尚不到位,对短期波动和娱乐化起到了放大作用;二是随着公募基金互联网营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成为投资者获取财富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非持牌机构成为财富管理知识的传播者,非持牌机构在流量诱惑下,成为公募娱乐化的重要推手。

深圳某中小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营销娱乐化和基金行业高度内卷有关。以直播为例,高峰时同一时段直播的基金公司数量可达到27家,“如果不搞点娱乐化噱头,没几个人看”。如果是新发基金直播,会从前一天夜里12点开始,起码要播到开售当天下午交易结束,有的还播到第二天夜里12点,的确是每个时段都有人看,但流量最大的是交易时间。

此外“娱乐化”还是一个程度和方式问题。黄越岷则表示,基金行业确实存在重营销、轻维护的情况,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对基金专业性造成伤害。但投资通常是反人性的,且需要很强的专业体系和紧密跟踪市场,金融术语比较生涩,不易被大众理解。因此,营销娱乐化有一定的“寓教于乐”作用。如果将投教工作寓教于乐,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

“基金是强监管行业,品牌营销要保持绝对专业和严谨。但在大众化投教认知、年轻化沟通模式下,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对着繁杂报表和K线图,以读天书方式宣讲的模式已然过时。”嘉实基金直言,在这一背景下,基金品牌对占领用户心智,让投资者成为信任自己的长跑队友有着迫切又必要的需求。如何将数据、产业等晦涩内容以通俗方式传播出去,让基民真正理解并理性购买,是营销策划的终极难题。

在解决建议上,黄越岷分享了创金合信基金的做法,即倡导对客户事前不忽悠、事中不伤害、事后不逃避的“三不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郭婧认为,基金管理人既不要“神化”也不要“黑化”,要用接地气的方式去践行投教,强调长期持有和资产配置的意义。持有人则要尽可能忽略互联网噪音,不断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当互联网一代的年轻基民投资经验更丰富时,公募基金的投教就会更加接地气,好基金自然会成为大家的首选。”

嘉实基金也持有类似建议:“理念认知是第一步,要激发用户对产品的兴趣,用分享和探讨代替说教与灌输,用感性认知去解读理性思考,关注每一个用户对产品的理解,让数据之外的信息丰满和生动起来。基金公司的责任不仅是发多少篇研报,公布多少数据,如何让新入场的投资小白先懂然后再投资,是基金行业必须深度思考和积极尝试的方向。”

第六问:公募高管频繁变动,公司治理如何提质?

根据数据,截至2022年末,公募行业24年来高管变更年平均数为163位,中位数是138位。但2019年至今的四年里每年变更的数量均超过300位,分别为361位、403位、391位、322位;董事长变更数量分别为86位、84位、90位、81位。业内将这一现象称为“走马灯”。当然数据仅是表象,需要探讨的是背后的本质。

黄越岷认为,基金公司高管变更频繁这一现象,可能暴露出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治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行业和股东等因素。不过从积极方面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基金行业竞争在加剧,基金公司高管需要不断探索好的盈利模式,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人力资源和公司质量方面的专家。上海市委党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杨国庆对记者表示,公募高管频繁流动,与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业务结构、后备人才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总体上还是良性的。除少数公司因内部股权分配或经营管理等方面出现较大问题导致人才流失过多外,整个行业并没有出现明显青黄不接的情况。

杨国庆具体分析,基金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从业者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透支,无论是出于身心健康还是工作、家庭平衡角度考虑,并不愿意长期浸淫其中。公募行业近年发展迅速,优秀高管人才所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资源比较稀缺,需要快速变现。很多时候为了某个业务或某个项目就可能变动,形成了非常高效的职业流动。另外,某家公司同类人才过多很容易造成资源配置失衡,而其他公司正逢该类人才短缺,便形成了该类人才变动。但公募人才并不是单向流失,行业收入较高的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外部新人加入,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成为高管并肩挑重任。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也认为,人才频繁流动与公募基金的行业特性有关。和银行、券商等机构相比,公募基金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相对是最高的,激励体系也相对更加灵活,受到的行政因素干扰也较少,所以人才跳槽情况远较其他金融机构频繁。但这种人员流动并没有影响行业的正常运转,反而有助于行业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公募基金的激励体系虽然相对较好,但还远远不够。管理者占股比例过低仍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长期人才沉淀和利益绑定,不利于长期发展,却容易成为私募机构的‘黄埔军校’。国内外做得好的资管机构,普遍采用合伙人制度,这是公募基金可以考虑的,但不是全盘引进,而是吸取精华。”况玉清说。

第七问: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趋短,如何稳住投资队伍?

根据数据,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在2022年突破3000人,截至2022年末达到了3278位,其中有1877位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足4年,占比为57.27%;从业年限在6年以上(包括6年)的基金经理只有888人;从业10年以上(包括10年)的只有219位,占比不足7%,投资队伍年轻化态势明显。

“基金经理数量增加与行业规模扩容之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较短,行业人员储备未能跟上行业发展速度。”桑俊指出,投资和研究较难在短期内实现快速积累,除极个别优秀基金经理外,绝大部分基金经理还是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和投资实践。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厚积薄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很难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鹏华基金直言,资产管理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行业发展会带来基金经理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入到公募基金行业中来,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但也要看到,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期待,是拥有丰富从业绩经验,能够穿越牛熊、驾繁驭难,能够经受住市场和时间考验。

徐勇总结到,专业人才、专业体系、专业文化是基金公司投资能力的三大根基。公募基金是基金经理制,基金业绩的好坏很大程度由基金经理决定。但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投资队伍需要打造专业体系,从依赖个人能力升级为依赖团队化、一体化、智能化投研体系,运用分工合作机制和现代化金融科技工具为基金经理赋能。但专业体系也不是万能的,还要看能不能把体系的力量充分迸发出来,这就需要专业文化为专业体系赋予灵魂。

“人才梯队建设非常重要,这与公司治理稳定性、长期发展政策和导向都有关。”黄越岷认为,从创金合信基金实践来看,合伙人机制和合伙文化使得公司更能长期做难而正确的事,坚持做长期见效的事。合伙人机制解决了归属感的问题和团队成员的信任问题,对稳住队伍有很大帮助。

桑俊建议,基金公司应有适度超前的人员梯队培养战略,从研究到投资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中,横向适度扩充研究规模,纵向完善投研传承,尽量在研究岗位上做好足够的人员储备,赢得研究积累所需要的时间,此外还可通过持续培训和引导构建中长期的投资理念,为投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基础。此外,基金经理也看重公司投研文化稳定性和未来发展空间。“在行业快速扩容背景下,公募人才外流会常态化。除了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等显性指标外,投资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基金公司团队建设更为重要的隐形竞争力。”

嘉实基金认为,公募人才队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投研价值观的传承与投研体系的持续夯实。除了在行业维度上建立起涵盖不同细分领域的全行业研究架构,让对不同行业感兴趣的研究员、基金经理都有深耕发展的空间外,还通过包括行业研究、公司研究、实地调研以及估值模型的完善对公司的历史沿革、竞争优劣势、核心竞争力等进行长期跟踪,从而使得每一位新加入公司的研究员都能获得对公司价值的全面认知,并在日后的跟踪中不断完善。

第八问:长大太难,个人系公募该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从2015年泓德基金成立至2022年,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已有24家。根据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系公募管理规模为4439.84亿元,在26万亿体量的公募市场里占比微乎其微。其中有3家公司规模超500亿元,有11家规模不足50亿元,对核心基金经理高度依赖的现象依然明显。

“个人系公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势力,在精英人才的治理和激励上会有较强优势。个人系公募基金经理大多历史业绩比较优秀,取得了较为突出的阿尔法收益,且被市场广泛认可。”黄越岷表示,个人系公募基金经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个人能力非常突出,对基金公司的依赖性较弱;另一类是在基金公司的支持下成长为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如果个人系公募基金经理以第一类居多,则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很可能使得这类公司趋向服务于高净值或超高净值客户。但公募市场的主要定位,更多在于普惠金融,所以这类个人系公募大概率难以成为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个人系公募经过长期努力,慢慢打造出非常优秀的人才梯队,逐步向现有的优秀公募基金公司方向发展。

东方阿尔法基金也说到,个人系公募基金的发展定位与核心团队的背景、资源禀赋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如今已成为一股新兴成长力量。与传统机构化公募相比,个人系公募最大的优势就是制度灵活,能够在治理结构上将从业人员的利益与持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人才和公司发展、持有人利益的深度捆绑。“因此,走精品化的路线,专注于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就能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优势,进而推动个人系公募的长远发展。同时,走精品化的路线能够在公司发展的初期更好地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突破”。

东方阿尔法基金认为,个人系公募要在行业中发挥出更重要作用,核心在于市场口碑。“如果核心团队原来在市场上就有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对公司初期的规模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随着公司逐步发展,投资团队和市场团队能否在行业与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抓住机会,发挥团队优势前瞻布局,能否得到渠道和投资者的支持,则显得更为关键。”

同泰基金表示,个人系公募发展之初依赖核心创始团队的资源禀赋,但持续成长则需要内部人员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产品架构能够自我循环、自我成长,把公司自我造血的能力练出来,“这要把打造科学投研体系置于重要位置,需要泛标准化、从严管理,不是以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为目标,而是以打造一支有长久生命力、能够协力作战的投研队伍为重点”。

第九问:马太效应凸显,中小公司如何突围?

马太效应是一个经济规律,是随着行业主体增加、禀赋差异扩大必然出现的现象。在140多家基金公司中,既有易方达、华夏这样的万亿巨头,也有规模微小的个人系公募。“突围”成了基金公司的重要课题,并且在市场生态逐渐丰富之下,差异化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宝盈基金所言,突围不意味着规模超越,更多是在市场上如何差异化竞争。未来的市场依然很大,要在这个赛道如何奔跑,这点很重要。黄越岷表示,当前阶段中小公司突围的内涵,是需要具备特色核心竞争力,这一竞争力需要能给基民带来某方面价值,也需要能形成自身的独特价值。

以投顾业务为例,袁雨来说到,随着权益型理财时代到来,客户对基金理财服务有了更高需求,例如如何挑选、如何控制风险、何时买何时卖、怎么调仓?。因此中小公司应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服务,让客户长期获得实实在在收益,这或许能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公募基金行业有望持续扩容,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将会倒逼行业生态和竞争格局的重塑,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南方基金认为,未来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基金公司将持续深耕全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则可能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寻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最终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而在“鲶鱼效应”之下,各机构将不断创新组织架构、延伸业务链、注重制度创新与产品创新,并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探寻合适的发展之路。

徐勇的描述更具层次感。他认为,公募行业未来将呈现出综合化与特色化并行发展、优胜劣汰格局:

一是头部机构综合化。目前前20大头部基金公司管理着超60%的资产规模,头部公司多是全品类全渠道的综合化经营。头部机构做不到“大而全”,势必会在竞争中淘汰。

二是中小机构特色化。10年前基金公司之间的差异没那么大,1000多亿规模已是头部。但是经过10年发展,管理1000多亿资产的公司已超过50家,晋升头部的门槛越来越高,中小机构要生存必须要特色化经营,在细分领域、细分客群创出自身特色。

三是优胜劣汰、进退有序。未来公募基金不再具有牌照优势,或者至少牌照优势相比10年前大大降低,越来越成为竞争性行业,竞争就意味着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第十问:基金行业拼规模冲动何时止息?

虽然突围不意味着规模超越,但规模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基础。无论是行业排名、渠道准入、基金经理评价等方面,规模都是一个核心指标。与此相对应,无论大小基金公司,他们的“规模焦虑”一直存在,并体现在近年来的百亿爆款产品和娱乐化营销等现象中。

付立春指出,规模首先是一种商业优势,这是普遍现象,除公募外还存在多数金融和实业领域中。尤其是在公募基金这类持牌行业,先入者的规模优势往往是“大而全”的,又与其他商业指标(如营收等)有着显著的强关联性。但规模增加是否带来质的提升?付立春提到,规模大的基金公司既可能是“大而不倒”,也可能是“常青树”,关键在于大公司的基金业绩是否优于行业平均水准,包括收益率、波动率等。因此,仅从规模维度衡量基金公司发展质量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

袁雨来认为,规模是现有行业对市场主体评价的主流标准,所以很多公司就会选择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来提升规模,主要是和规模、销量、交易量等指标相关的内容,但没有建立与投资者获得感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宝盈基金直言,基金公司不应该单一追求规模,规模与投资收益之间应该要寻找到平衡点,持有人的利益也很重要。没有持有人的长期信任和支持,一家资管机构如何长足发展?

“规模是一个结果,也需要区别不同类型产品的规模,因此规模肯定不是衡量基金公司是否得到很好发展的唯一标准。”黄越岷表示,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如何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服务好客户,这是比规模更重要的标准。“此外从外部看,衡量基金公司的量化指标相对较少,阶段性的规模数据成为对基金公司的一个衡量指标。未来如果可以通过衡量基金公司长期为客户服务的能力,加上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可能会更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某中小公募内部人士表示,对小型基金公司而言,规模是活下来的前提保证,要肯定规模的重要性。但基金公司突围的方式,并不只有规模这一种。从近年情况来看,通过比拼规模成功突围的基金公司基本没几家。发展突围更多是通过特色化产品进行“小而美”的差异化竞争。

袁雨来建议,机构要真正做到从客户的利益出发,为大量不成熟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帮助,而不是利用客户在知识和理性上的弱点去赚钱。另外,还要增加获得感相关的评价指标,并且公开让全市场监督,而不仅仅是以规模论。最后,要加强内部价值观的建设,避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导向,要真正建立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导向。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公募,发展,鹏华,嘉实,博时,答卷,招商,信号,南方,透露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公募,发展,鹏华,嘉实,博时,答卷,招商,信号,南方,透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公募,发展,鹏华,嘉实,博时,答卷,招商,信号,南方,透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