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资金仍在跑步入场,连续十日净买入已超897亿元。
1月17日,A股三大股指涨跌互现,北向资金却继续净流入92.88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43.16亿元,深股通净流入49.72亿元。近10个交易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达897.91亿元,接近2022全年净买入额900.2亿元。
累计净流入规模已创历史最高
1月17日,A股三大股指涨跌互现,北向资金却继续净流入92.88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43.16亿元,深股通净流入49.72亿元。
具体来看,前十大成交股中,净买入额居前三的是宁德时代(300750)、中国平安(601318)、贵州茅台(600519),分别获净买入10.24亿元、6.74亿元、6.02亿元。
净卖出额居前三的是药明康德(603259)、迈瑞医疗(300760)、汇川技术(300124),分别获净卖出3.32亿元、0.65亿元、0.6亿元。
以月度计算,1月以来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已超891亿元,不仅接近2022年全年净买入额,还超越2021年12月的历史高点889.92亿元,刷新历史单月峰值数据。
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额前十
对比历史,年初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已创历史最高。回溯2015年以来历史,期间仅有2020年和2021年,在年初以来的两周内,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的规模超过300亿,而今年累计净流入规模已超891亿元。
为何北向资金持续“买买买”? 保银投资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防疫政策优化后,中国经济有望快速重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得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迅速调整为相对乐观,全球投行亦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海外投资者又回来了。其次,A股、港股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过去两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A股、港股下跌幅度较大。2022年,沪深300整年下跌21%,恒生指数下跌15%。从估值来看都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近两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攀升,进入2023年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均超过3%。并且,在国内持续优化防疫措施,疫情对经济干扰趋势减弱的大背景下,2023年人民币汇率面临环境相对友好,有利于资金重新回流中国。”保银投资相关人士表示。
“超配中国”已成为外资机构的强烈共识。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从70点上调至80点。摩根士丹利同样更加看好中国股市,进一步上调了目标位,并预计中国股市2023年将在全球表现最佳。该券商维持增配MSCI中国指数,并再次上调该指数年底目标位,从70点调高至80点。
金融、消费和电新行业获增持
北向资金后续是否能够继续净流入?广发证券策略团队指出,从历史规律来看,北向资金快速大幅净流入后1个月北向资金往往能够延续净流入但流入规模有所回落,而在之后的第2、第3个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的动能有明显衰减。从资产相关性看,北向资金的净流入和人民币汇率升值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即后续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持续性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持续性相关。
上述团队复盘历史,从Wind全A、创业板指、中证1000来看,在与本轮类似的北向资金快速大幅流入之后1个月,A股往往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涨幅,但在3个月以后A股上涨的概率以及累计涨幅均有所回落。
对比历史,北向资金今年以来更为明显地增持了金融、消费和电新行业,净流入规模居于历年较高水平。
浙商证券策略团队分析北向近期偏好的行业显示,一是大金融,人民币升值,地产改善,边际上看大金融显著受益;二是食饮,经济从疫情中快速修复,叠加春节临近,消费复苏预期强化;三是新能源,仍处于成长板块中盈利增速预测最高的一档,2023年景气优势显著。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启尧认为“资金决定风格”,近期外资大幅回流在助力市场震荡上行的同时,也带动其重点加仓的,以大消费、大金融等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成为市场风格主线。随着2023年市场逐渐回暖,内资机构的产品发行和仓位也将逐步回升,并最终与外资形成合力。
在后续投资方向上,张启尧表示,一方面,可继续聚焦外资偏好、同时受益于政策放松的,以大消费、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核心资产”。另一方面,创新药、信创、半导体、消费电子、储能等符合政策引导方向的成长板块,悲观预期持续释放、拥挤度回落至历史低位,中长期配置性价比明确,当前也可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