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微众企业+联合打造的《科创源动力》第二季栏目组走进广州,解码千年商都迭代为科创重城背后的故事。
广州:“空间创新”拉动“科技创新”
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始终屹立潮头,在诸多领域为全国探路。进入新时代,这座千年古城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以科技创新作为载体全面激发城市新动能,续写“春天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支撑广州从“千年商都”迭代为科创名城?在广州的辖区版图上,一条偏东一隅、南北贯穿的科技创新走廊给出了答案,这是广州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主骨架,也代表了广州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走廊的背后,是广州推动科创要素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
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微众企业+联合打造的《科创源动力》第二季栏目组走进广州,解码千年商都迭代为科创重城背后的故事。
四个时代,四类城市布局
广州古城,自秦时任嚣入驻番禺都会算起已有2236年历史了,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州谱写了多个唯一和第一。
比如,广州是中国大陆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始终是岭南的中心城市。进入新世纪,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这里开通,第一个购物中心在这里诞生,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在这里举办。
辉煌的过去并未令广州止步,于老城基础之上,广州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步步迭代,在科技浪潮引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广州敏锐的捕捉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的主色调。
尤其是近7年来,广州加速推进科创元素聚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是唯一实现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一组数据显示了这些投入的成效:与2015年相比,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98亿元增长到2413亿元,增长11倍多,跃居全国城市第三;广州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到全国第四位,比2015年上升八位;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3万家,创历史新高;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广州从2015年的第42位跃居全球第10位。
根据微众银行微众企业+发布的《2022年城市科创源动力洞察》显示:广州在专利总量和增速排名均靠前,专利总量为663693,专利年增速达8.33%。正因为此,广州也成为最受融资渠道关注的城市之一。
在成绩的背后,是广州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千年商都的底蕴,让广州更能理解城市布局、政策引导与产业聚变、要素汇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所以,广州的每一次全面迭代,必然伴随着城市布局的变化,而反过来也可以说,城市布局的变化,在引领着迭代的发生。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介绍说,两千多年来,广州先后形成了三条中轴线,古代的中轴线位于城市西部的北京路—天字码头一带,承载着政治功能,钦差大臣们乘舟沿江而来,在天字码头下岸后走马上任。
近代的中轴线向东延伸,来到了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一带,这也是近现代中国最早的一条中轴线,直到现在,广州的政治中心依旧在此。
此后,中轴线继续东移至天河北—珠江新城—琶洲会展中心一带,与原来的政治文化中轴线不同,这条中轴线是广州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CBD坐落于此。
现如今,广州正在形成一条新的科技创新走廊,它在三条中轴线以东,延绵五六十公里,集聚了大量的科创园区、孵化器、科创企业、科研院校。“未来广州的发展,就要依靠这些科技型创新企业了。”胡刚说。
这条科技创新走廊,既有企业自下而上的顺势而为,更有政府等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着力引导。
前瞻式空间布局带动广州全面起势
2022年初,《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州要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支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其中,“一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南沙庆盛片区、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创新走廊。
“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
“多点”,即新时代全市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
“一轴四核多点”的科技创新走廊几乎涵盖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在内的优势产业以及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
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例,2011年7月,“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岛建设,11年间,这个1.83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逐步成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地。
目前,总部在生物岛的上市公司已经有金域医学、一品红药业、百奥泰生物、燃石医学4家。阿斯利康南方总部、默克创新中心、赛默飞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等8个世界500强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相继落户,生物医药项目及企业总数超500家,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检验检测、生物科技配套服务在内的生物医药行业生态圈。
生物岛的南侧—南沙是科技创新走廊的极点,同时也是广东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背景下,广州寄希望于将这里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洪成说,这条科技创新走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空间上打通各要素的流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走廊,将通过空间上的连通、科技与产业的连通、产业上的连通、企业之间的连通,形成协同创新效应,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以‘物理集聚’催生‘化学反应’,将打造成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的动力源。”王洪成说。
“一轴四核多点”孕育下的协同创新生态
那么,这些科创要素是如何在“一轴四核多点”科技创新走廊上联动起来的?
作为“一轴”上的重要节点,广州大学城汇聚了10余所高校,源源不断的为科创产业输送人才,广州也因此成为华南地区高校最为集中的城市。
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谢龙汉说,对于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四个核”,华南理工大学都全面参与其中。
比如,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华南理工大学承担了一个实验室,主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在广州科学城,其与开发区政府一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超级机器人研究院;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华南理工大学也有一个研究院;在南沙科学城则有一个产研院。
“我们建立了很多类似科研院,非常希望能够更加靠近企业端、市场端,以前很多企业认为学校的门槛很高,其实不会,我们强烈建议企业们能够更多地向学校要资源、要技术。”谢龙汉说,自己的一个学生,从事了十多年的康复机器人研究,如今已博士毕业,此后就在广州科学城落地孵化了自己的企业。
“以我们学院来说,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在学校内的一个角落,此后搬到了大学城,2020年又搬到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成为了科技创新走廊上的一部分。”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姜誉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空间变化,一方面是区政府的有意引进,另一方面,中新广州知识城也更加有助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
“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随时可以通过这条科技创新走廊拿去转化,与‘四核多点’上的产业链去配套,科创企业也在向‘一轴四核’聚拢,进而形成一种协同创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说。
不仅仅是高校,广州还有诸多科研机构,其提供大量科研支撑,再加上广州是中国华南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发达、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产学研在顺畅的链条下相互碰撞、互相支撑、互相依靠,最终形成了创新的生态。”李志坚说。
陈巧林是江苏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最终却选择了广州,并先后创建了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广东拓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前者在生物岛,后者在科学城,均位于“一轴”之上。
“广州是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技术成果形成效益方面优势明显,我是做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所以选择了广州,之所以选择落户生物岛和科学城,是因为创新研究需要很多基础和资源沉淀,比如产业链的集聚,这两地不仅有创新型的研究院所,更有一批类似于我们的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这对于上下游来说是非常友好的。”陈巧林说。
政策、金融陪伴科创企业成长
协同创新生态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金融的助力。
早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后,广州就出台了“科创十二条”,细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为了夯实科研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3月31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印发《广州市2021年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政策,其中更是提出了“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70个”的目标。
2022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广州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发布了助力科技创新“1+6”系列指引,助力科技创新主体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科技奖补等科技创新政策红利。
一系列政策文件,紧紧围绕产学研,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小马智行于2016年底成立于美国硅谷,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公司。2017年,小马智行落户南沙,推出无人驾驶车队,开启了常态化的测试运营,这也是当时中国首支在公开道路上常态化测试运营的车队。
小马智行副总裁、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说,小马智行落户南沙正是源于当时开拓创新的政策支持。
南沙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发展的启动按纽,2022年6月6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及“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
而金融是科创产业的血脉,资金是科创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企业寸步难行。
与传统企业、或者步入成熟期的企业不同,科创企业普遍具有技术新、前景不确定、业绩波动大、风险高等特征。
“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再从产业到资本,整个链条的关键节点非常多,任何一个节点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这样的话,金融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耐心,从企业的起步开始,一直把它‘扶上马’,甚至还要多送一程。”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成说。
微众银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耐心的金融机构。
与多数银行不同,微众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时,将重心聚焦在了更加下沉的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群体上,针对这类客群,微众银行在其普适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微业贷的基础上,专门推出了微业贷科创贷款这一产品,具有差异化、额度更高、线上无抵押等特点。
截至目前,广州共有超1.7万家企业申请了微业贷科创贷款,而在广州1.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是有33%选择了微众银行。
秉承足够的耐心与资本
对于微众银行而言,提供信贷资金仅仅是第一步。为了更好服务客户,微众银行还靠前发力,将触角从以往的信贷领域延伸至股权领域,引入创投、知识产权等特色数据融合成更为全面的数据库,并与创投机构开展合作,推出数字创投服务,致力于为科创企业和创投机构架起沟通的桥梁,有效提高双方对接效率。
“推出这一服务,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量。” 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副总经理袁伟佳说,一方面,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跟随产业发展之变,投资已从TMT时代进入硬科技时代,水下项目较多,较难迅速找到好项目;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创始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投资机构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初期接触时,如果投资机构在专业上不匹配,企业就要做大量扫盲科普工作,还容易没了下文。因此微众银行希望利用以往沉淀的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有效构建企业和投资机构的画像和标签,进行精准匹配和对接,尝试解决双方效率低下问题。
在广州,微众银行微业贷科创贷款客户中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已经超过700家,此外还有大量之前未接触过创投市场的优质科创企业。这意味着,微众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合作有望使科创市场迸发更大的活力。
不只是在金融服务上深耕创新,为放大对科创型企业的支持效果,在被“忽视”的非金融领域,微众银行也下足了力气,不断拓宽企业服务的外延,为其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近年来,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各个部门相继出台了数十万条大大小小的政策,为便于企业快速获得有效信息,微众银行与合作方推出了政策查询匹配服务;同时围绕科创企业的特点,还推出贴息代办、国高专精特新企业辅导、知识产权查询、企业宣传等服务,关注科创企业发展中的每一环节。
“近几年,广州科创企业能够迅速崛起,这种金融机构陪伴式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洪成说。
尽管成绩斐然,但广州的科创产业依旧存在不足,比如,黄成认为广州的科创企业现状是“星星很多,月亮少”,比较缺乏大型的龙头企业。在这样的阶段,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站出来,秉承足够的耐心与资本,将广州的科创企业培育到更高层级,同时也带动更多的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迅速成长。
王洪成说,未来,广州也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走廊功能布局,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互动,加速创新要素交叉、融合、渗透和扩散,打破科研、技术、产业间壁垒,构建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三态融合”的高质量创新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