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如大雅畅饮甘露,泰然我心神游六合”。新年伊始,随着老舍“遗作”《正红旗下》热闹开年,另一部重磅作品接续而来——2月2日起,同为老舍名作的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茶馆》再度在首都剧场上演。这不仅让节后首都的演出市场再度升温,也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人艺经典的舞台能量。
以庚子事变为叙事核心,《正红旗下》将晚清的京城图景进行了一次翔实的舞台呈现,而《茶馆》则以同一时期的戊戌变法为开端,对清末民初的京城众生进行了一次跨越数十年的描摹。在《正红旗下》后,重新回顾《茶馆》,接续之意不言自明。本轮演出将持续至2月12日。
一种精神、一个仪式,几代传承
作为中国话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茶馆》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老舍先生的剧本,焦菊隐、夏淳作为导演的创造,林兆华、杨立新担任复排艺术指导的继承,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对角色的塑造,共同成就了这部舞台经典。每年上演,都会经历一经开票几分钟即告售罄的场面。几十年来,《茶馆》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如同一种精神,被坚守和传承;也如同一种仪式,伴随一代代观众和演员,连接起舞台上下的生活。
经过了去年《茶馆》院庆纪念场的演出,线上线下观众共同见证了这部作品的演出盛况。今年归来,仍聚集了包括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吴刚、冯远征等人在内的超强阵容,对观众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观看人艺舞台中坚力量集体表演的戏剧盛宴。本轮演出的排练首日正值春节,排练厅里一片节日团聚的气氛,互相拜个年,道几句家常话,生活气息从台下延续到台上。二十余年的舞台沉淀,让这些角色在这代演员身上生长,而几十年的舞台配合,也让他们之间形成了不用言说的默契,正是这种默契,让舞台群像塑造得丝丝入扣。
首都剧场展陈,《茶馆》舞台效果图及演出服装设计 王诤 摄
首都剧场展陈,1980年《茶馆》法国巡回演出同声翻译台本 王诤 摄
不少观众同澎湃新闻记者一样,演出前就早早来到首都剧场。同厅堂正中的巨幅海报合影留念,流连于人艺戏剧博物馆为演出特设的展陈,包括1992年老一辈演员《茶馆》谢幕演出的纪念签名T恤,1958年《茶馆》首演时演员黄宗洛和英若诚的戏服,以及1980年《茶馆》在法国巡演时的同声翻译台本等。
《茶馆》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经过了北京人艺自建院起数代艺术家们的贡献和打磨,凝聚着一批批舞台表演大师的椎心泣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今次再拿到《茶馆》的演出别册,“复排艺术顾问”一栏中,蓝天野、郑榕两位老爷子已先后于去年仙逝。
可以说,每一位人艺观众的心中,都“供奉”着《茶馆》的一席之地。据悉,在春节假期期间,《茶馆》剧组便已开始了排练。大幕拉开,观众首先看到的是茶馆中生动鲜活的一片景象。为了演好这被曹禺先生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此轮排练中,执行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仍然反复要求演员去做好人物设定和场景训练,扎扎实实地演好每一个细节,即便是舞台上转瞬间的一举一动也要体现舞台真实。
第一幕剧照,左起:杨立新饰演秦二爷、梁冠华饰演王利发、濮存昕饰演常四爷、冯远征饰演松二爷。 李春光 摄
第二幕剧照,张福元饰演大傻杨(左),梁冠华饰演王利发。 李春光 摄
老演员们再忙,“到了《茶馆》也会回到剧院”
此轮首演开启了《茶馆》第726场的演出。但作为经典,这部作品依旧没有停止打磨。无论是演员对角色背景的不断丰富,还是新演员进入剧组后,新老演员间的再次融合,都让这部作品的排练和演出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是我第四百三十多场演《茶馆》了,但还是没有老前辈们当年演的多。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2年的夏天,老一辈演员集体谢幕,这台大戏一直是在密集地演出。”濮存昕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观众这么热情地买票,我想首先还是冲着老舍先生,他的台词写得太好了,我们演员在台上表演也觉得津津乐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把《茶馆》的台词引用上。北京人艺是文学的剧院,于是之先生当年也常说,是文学养育着剧院。”值得一提的是,在首都剧场后台黑板上的演出场次表,就是由濮存昕用粉笔亲手书写的。
作为近年来《茶馆》演出的复排艺术指导(执行),杨立新在面对记者时,先就被“刚在《正红旗下》演过老舍的父亲,这次又演老舍先生的大戏”的提问,搞得好老大不好意思,“咱们不能这么比啊(笑)。先强调一点,我不是这台戏的复排导演,我只是这台戏的组织者。因为当时我还是演员队队长,排练总得有人招呼,领导就让我来担着。作为这台戏的复排艺术指导,林兆华先生今年就87岁了。我可以告诉大家,老爷子硬硬朗朗的,还没‘阳’呢。”
“1999年,我接演秦二爷,到现在也24年了。”杨立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这一代人艺演员,赶上了好时候。像《茶馆》《雷雨》等大戏,或者说我们的‘看家戏’,都是‘文革’前就演过。当时焦菊隐先生在、老舍先生也在,哪个地方要怎么处理,可以问问原作者……固然,一个桥段都有很多种处理方法,但哪种方法最同原著作者本意相符?这咱现在就没办法了。当年首演《雷雨》前,朱琳老师就问曹禺院长,为什么鲁妈发现了这是周朴园的家却不肯离开?她能揪着曹先生刨根问底,现在我们哪问去?我们这代演员的优势是,上世纪80年代就登台,当时和老前辈们一起演,磕头碰脑、耳鬓厮磨,总是有些熏染吧。”
北京人艺院长,《茶馆》中松二爷的饰演者冯远征告诉媒体,“我们(这拨演员)现在也快到了1992年初代老演员们谢幕的年岁。现在就是希望年轻一代演员能尽早接班,别等我们真的都演不动了再教他们。所以这几年的《茶馆》演出都是我们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老演员再忙,到了《茶馆》也会回到剧院,就是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都说《茶馆》是一部舞台话剧教科书。老舍先生笔下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具有代表性,真正体现了何谓“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如今,几十年过去,观众对舞台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已经如数家珍,但仍然愿意再次、多次、无数次走进剧场,欣赏地道的话剧,在舞台生活中,追寻京味儿文化的足迹;欣赏演员塑造的各色人物,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中,感受历史和时代的记忆。
第三幕剧照,杨立新饰演秦二爷(左)、梁冠华饰演王利发(中)、濮存昕饰演常四爷(右)。 李春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