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伴随着《狂飙》在爱奇艺的热播,长视频平台正处舆论的风口浪尖,因“限制投屏”“3个设备同时登录账号被封”等争议频频冲上热搜。2月7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联合倡议方包括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等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倡议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畅通投诉、咨询和纠纷解决渠道,优化用户体验。花式付费模式伤害用户钱包的同时,更消耗的是经过漫长时间培养起来的“付费”习惯,“套娃收费”亟待治理。
花式付费 权益缩水
倡议书中提到,过去几年,智能电视收费乱象频频被观众吐槽。互联网电视带来的并不是开机即享的海量内容,反而观众面临的是套娃式收费和层出不穷的套路,内置内容付费过度细分且体系复杂,不同系统、终端、APP,甚至电影、电视剧这两大内容类目都没有打通。
购买某一电视厂商的电视后,观看电影、电视剧和儿童类节目需要分别购买不同的会员,而要看视频平台的独家内容时,则要单独购买奇异果、酷喵TV或云视听极光的大屏端会员,这样的结果是即便买了会员,想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时,还需要再购买其他的会员,或者还需再为电影或剧集单独付费。而最近,为提升付费收入规模,长视频平台各种动作不断。各大平台不仅每年都上调会员费用,且最近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又对观众投屏行为作出限制,黄金VIP用户不再享有4K高清投屏,只能享受480P分辨率投屏。目的其实就是引导大屏观众升级或购买新的会员体系。目前主流视频分辨率都在720P、1080P以上,480P的清晰度如何快乐追剧?很多网友都对此表示不满。
“手机一套,电视一套,再有投屏限制,感觉自己被薅羊毛。”用户董小姐表示,为了追《狂飙》只好寻求其他方式来找资源,“我已经用了三年的会员,感觉不想续费了,一样的渣渣清晰度为什么还要付费?”
价格上涨 用户流失
会员价格上涨,但支持用户同时登录的设备反而变少了。在付费的基础上享受不了原先的服务,一边是开年爆款《狂飙》的热播,一边是被频繁投诉的吃相难看,长视频平台为什么要惹怒用户?
2012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人们的版权意识得到增强,认同并愿意为内容付费。由此,在线视频网站陆续推出付费会员。经过十年发展,至2022年,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7.1亿。爱奇艺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除个人试用会员外,平均每日订阅会员数为1.020亿人,而2021年同期为1.038亿人,2022年第二季度为9770万人。依靠自制和版权采买,视频平台培养起了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
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主要收入正是来自会员服务收入。以爱奇艺为例,在此前两次的会员涨价中,爱奇艺都实现了新季度的收入增长:2020年11月,第一次涨价助推其在2021年一季度的会员业务收入达到43.1亿元,环比增长13.4%;2021年12月,第二次提价后,爱奇艺2022年一季度会员收入再创新高,达到45亿元。但即使会员价格多轮上涨,但长视频平台依旧难改多年的持续亏损。业内人士表示,内容制作是需要长期高投入的,而且需要不断地培育用户,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变高了,甜宠、古偶剧的扎堆让人感觉同质化太严重。
而且提价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流失。各大头部视频平台财报均显示,在线视频付费意愿及趋势有所下滑,付费会员呈现一定幅度的流失。据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爱奇艺总会员数9830万人,上年同期为9920万人,下降了90万人,除了小幅度的会员流失之外,对“爱优腾”长视频网站来说,更大的危机在于,长视频平台十多年来培养起来的付费意识正在经受新的挑战。
规范收费 杜绝套路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与发展,用户的付费意识逐渐增强。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为首的长视频平台当前最主要的用户集中在Z世代,而他们为内容付费的意识已经大大增强。除了为视频内容消费,也愿意为AR、VR等沉浸式场景消费。
从2017年起,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家视频平台除了版权大战外,开始大力发展自制内容以及超级IP的蓄积,从而突出自身特点,吸引用户注册会员,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如腾讯视频在2019年暑期火热独播的网络剧《陈情令》,累计播放量达到78亿,不仅在播放时吸引了众多粉丝开通会员观看,在大结局的时候更是开创性使用超前点映的模式,吸引了超500万人选择付费提前解锁大结局。而后,《权力的游戏》《人世间》《隐秘的角落》等一系列热播剧的“全网首播”“全网独播”等标签,更进一步养成了用户付费观影习惯。
但是,短视频的竞争、优质内容的匮乏、各平台的同质化,都是长视频平台会员增长的瓶颈。而如今,各种“套娃收费”“套路收费”更倒逼用户经过漫长的时间培育起来的追剧“付费”习惯发生改变。
在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此次发出的倡议书中提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商应持续加大对公益性视听节目的投入,设立常态化“免费专区”。另外要规范内容和服务收费,建立完善科学、公开、透明、诚信的收费公开制度,依法依规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畅通投诉、咨询和纠纷解决渠道,优化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