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2013年2月10日的春节档,《西游降魔篇》上映了。最终顺利收获12.5亿的票房成绩,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这部影片是周星驰继《长江七号》(2008)5年后,又一次坐上导演椅的作品,而文章、黄渤等大陆演员成为影片中主要的喜剧担当,也标志着周星驰开始了全面和内地影视圈的合作。这些都暗示了星爷已经离开他出生和成长的港圈文化,尝试着在人生下半场开拓全新的创作方式。
客观来说,这是让人难以赞赏的艺术风格转型。即使3年后《美人鱼》以接近34亿的票房成绩又刷新了国产片的纪录,但豆瓣评分6.7甚至比《西游降魔篇》的7.2还要低些。而又3年后的《新喜剧之王》5.7的豆瓣评分,更是周星驰电影口碑中的谷底,6亿的票房成绩也与之前两部作品相差甚远。
《西游降魔篇》海报
对于电影市场,有时一部影片的票房成绩是滞后的,并不能完全匹配影片本身的质量。有的大片因为主创人员或是题材的“品牌”效应,会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而赚得盆满钵满,可一旦影迷的期待没有满足,走出影院觉得不值,那么之后就会不再相信这个“品牌”的宣传。提前预支的好口碑和票房,如果不匹配效果,那么下一部作品也会从票房上再还回去。就像这几年“开心麻花”的喜剧厂牌,浮浮沉沉,新片多在消耗之前偶出佳作的好印象。
对于《西游降魔篇》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延续20年对于“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风格的认同,以及从众多港片中收获的种种欢乐,让不少影迷对“周星驰”三个字产生了顶礼膜拜的心情,从一部影片的娱乐甚至上升为一种信仰。“情怀”,以及“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说法,也被电影宣传方用来进一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这种宣传文案,从《西游降魔篇》开始,在后面《美人鱼》、《新喜剧之王》中又被拿来反复使用,再一再二之后,影迷们终于意识到“欠星爷的电影票”,虽然补了好几回,却始终没能再看到能与旧日周星驰电影相匹敌的作品,“星爷”的神话,在不知不觉中也从电影市场中退去了。
但在十年前,由于没有后面两部电影的诞生,所有人还无法预测《西游降魔篇》究竟是周星驰风格转型的尝试尚未成熟,还是江郎才尽的开始,甚至是否一时低估了影片的价值,也许随着时间的积累,会重新认识到这部影片还有不同的深意?在一种对“星爷”满怀崇敬的、战战兢兢的心情中,以及面对着当日仍有大量的星爷粉丝,在网络上充斥着对周星驰造神式的赞誉,似乎很难直接给《西游降魔篇》打上“大烂片”的标记。
说不定,这是另一部《大话西游》呢?
《大话西游》上下集,是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的经典电影。它看起来很好笑,其实又让人看得很好哭。
上下两部《大话西游》的“咸鱼翻身”,堪称周星驰从影生涯中的最大奇迹。那部由刘镇伟担任导演和编剧,周星驰、吴孟达、朱茵、莫文蔚、蓝洁瑛等人出演的影片,在1995年春节时于香港上映票房惨败,却自1998年开始,由于央视电影频道和大量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反复播放,开始被大陆观众熟知。众多当日的青少年观众,既惊讶于脱胎自《西游记》的后现代无厘头喜剧风格,又被不羁浪子、痴情侠女、无缘宿命的故事所感动,从一部喜剧片中看出了禅宗般的人生顿悟,甚至无论自己经历过几回恋爱,都对“爱情”有了更为深刻的想象。这种流行文化式的全体青年观影体验绝非描述上的夸张,当时不少网络上兴起的小说“同人创作”,包括2000年一本《悟空传》的广泛传播,都是受到了《大话西游》的影响。
《大话西游》上下部至今还拥有着豆瓣最受欢迎的电影第45位和第20位的成绩。如果说《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是风格独特的“无厘头喜剧”,以及港产商业电影的一支,那么随着《大话西游》走出录像厅,通过电视传播被更多大陆观众熟知,“周星驰”已经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反抗陈腐和无趣的青年代表,看不懂或是不喜欢“星爷”,就说明一个人在“文化上”已经落后了,已经“赶不上潮流”,已经“老了”。甚至只有中学毕业的周星驰去北大演讲,去人大等大学领取名誉聘书,都成为了当日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这种文化上的自我认同,就好像乔布斯在世时的苹果手机,或是今天的B站,本来都是实用的功能,最后上升到了一种用户的共同信仰。
周星驰2001年去北大演讲,号称是首位去北大开讲座的艺人。其实是不是首位不重要,只是预示了原来“无厘头喜剧”和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一样,都是可以登上庙堂的电影文化。视觉中国 图
其实今天再看,“周星驰”也只是香港电影最火红的年景中,众多努力拼搏的香港电影人中的一员。而《大话西游》的集体创作中,编导刘镇伟和其他演员的助力,也是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周星驰”成了最大的代言人和领奖者,成了“神”,可能也并非他本人所愿,只是当日社会文化浪潮中的一种现象罢了。
在《大话西游》的巅峰之后,周星驰担任导演和主演的《少林足球》(2001年)和《功夫》(2004年),虽然口碑颇佳,艺术上的嚼劲却比《食神》(1996年)和《喜剧之王》(1999年)要差一些。而到了周星驰自己不再出任主角的《长江七号》(2008年),更成了过于简单的儿童电影,“星爷”创作的功力,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衰退的迹象了。
周星驰肉眼可见地变老了,是个明显的事实。2012年12月,周星驰出席《西游降魔篇》北京记者会。视觉中国 图
在《西游降魔篇》中,这种艺术上的衰退甚至发展到了令人困惑的程度,变成了喜剧感与恐怖感交杂的变异失控。而这种整体风格的失准,也延续到了《美人鱼》与《新喜剧之王》。“星爷”似乎像一个味觉退化的老年厨师,“手艺”还在,“火候”尚可,但对于“味道”的把控却让普通观众越发觉得难以适应。
如果是第一次看《西游降魔篇》,很难想象在春节档的合家欢氛围中,突然看到影片开篇中鱼怪残忍地吞噬村民和可爱的小女孩,或是后面黑店里把人肉当成猪肉在火炉中挂烤,这会对毫无心理准备的正在过年的观众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同样的,后面黄渤扮演的“孙悟空”现出猴子原貌后,CG制造的矮小狰狞的“齐天大圣”,又会让人觉得多么地心理不适。这些残忍与丑陋的画面,如果不是出自“周星驰”的导演构思,多半会被观众骂死。而出自“周星驰”的手中,可能观众会再一想,哦,原来妖怪本来就是这么令人恐惧的,哪怕在喜剧片中,妖怪也不会变得更可爱,这可能是导演力图在还原一种残忍的真实感。
也许周星驰对于扮演了十多年同样类型装疯卖傻的小人物,内心已经感觉到了深深的厌倦,所以他情愿自己不再出演,而是执起导筒让别人继续扮演旧日的自己;同样,对于港产“惊悚喜剧”、“僵尸喜剧”等风格已经捻熟于心的周导,对于“惊悚”和“恐怖”,也有更为直观的追求,不喜欢再追求常规化的视觉表现,而是要拍得“真的很恐怖,能吓到观众的那种恐怖”。
狰狞的孙悟空和猪八戒造型让观众印象深刻。但印象深刻不代表就是好。
夸张一直是港片的重要特征,在周星驰与大陆合作的三部影片之中,夸张的程度甚至更超过他前期只担任主演时,其他导演对影片的总体把控,超过了文化上大陆观众的可接受范围。在《西游降魔篇》或是《美人鱼》中,“神怪”的夸张和“富豪”的夸张,都还能让人看个热闹,到了《新喜剧之王》中,“夸张”的普通人则一眼就能看出与“真正”的普通人相去甚远。周星驰执导的影片中试图放大“夸张”带来的喜剧和意外感,但是之前那些基于香港普通市民的“小人物的卑微”,却越来越缺失了,而使得影片几乎没有什么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段落。
黄渤随手一段舞蹈表演,有点夸张,却展示了不错的舞蹈功底。
当失去了小人物的根基时,其他锦上添花的动人元素,似乎也变成了徒有其表。比如《西游降魔篇》中把《大话西游》的音乐又拿来使用,比如卢冠廷《一生所爱》这首歌曲的再度改编,甚至还有个让主角唐僧用来降魔的《儿歌三百首》搞笑版。这都是对《大话西游》中“Only You”的一种借鉴。然而种种元素的堆积,却依然只是让人想起《大话西游》,却与原作的精神主题相去甚远。爱而不得、造化弄人、以及最后失去感情的痛彻心扉已经不存在影片之中了。
同样薄弱的还有整体的故事构架。多达8人的编剧名单,说明《西游降魔篇》是周星驰带着大家“攒出来的剧本”,是由很多看似好笑、惊悚或“我不爱你你却不爱我”的刻意虐心情节组成的段落拼盘,却很难说有故事上有前后统一的主题和编剧技巧的贯穿。这同样与《大话西游》精心设计而令人意外的剧情走向相差甚远。
这些都是周星驰过去熟悉的创作方式,熟悉的底层人物之间相互拆台搞怪的情节,甚至对对方人格和尊严充满嘲讽和侮辱,最后却又相互支持走到了一起。而爱情的描写,始终也是一方对另一方极度的单相思之中,甚至丧失自尊也在所不惜。这些所有特别设置得特别“狠”的情节,如果缺少了对其中真正底层人物世态炎凉的深刻写照,那么就会变成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受虐和被虐关系。角色之间的情感和联系,也变得难以让人感动。
唐僧和段姑娘的感情,本来应该是影片中最大的亮点,但两人没多少让人觉得感人的互动。
但也不能因为这些不足,就说得《西游降魔篇》一无是处。影片最大的强项,也是周星驰作为导演一贯的优势,在于他作为“顶尖演员”对于表演的理解和精准把控。虽然不少影评对“所有演员演出来都像周星驰”的效果有些质疑,但导演能对演员的指导和把控到这个程度,首先就不是一件易事。
在影片中,即使所有人的表演风格和“无厘头”是类似的,还是能看出谁是演技更好的演员,谁只是徒有“周星驰表演风格”的外形。不得不提到影片主演,现在已淡出影坛的文章,即使在周星驰强大的风格指导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自己“青年才俊”的表演特征;而黄渤同样把一种平民化的“浪子土嗨”演得很好,同时也有小人物的狡猾和奸诈。这都保留住了演员自身的魅力,也体现了他们演技上的水准。
周星驰善于让普通的演员贡献出还不错的喜剧表演,让优秀的演员也不会失去自身光芒。而众多配角离开他之后,在其他影视片中几乎没有再度出彩的机会,也侧面证明了星爷对喜剧表演的理解,是非常独到和细致的。很多人后来在学习模仿周星驰的风格,包括参加了《西游降魔篇》拍摄的卢正雨,却没有人能接近周星驰的程度,一大差别就在于对于表演的细节和理解远没有达到周星驰那种级别。
周星驰是那种即使去演正片,也可以演得很好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表演中蕴含了很多“正规的演技”,而不只是“夸张耍宝的喜剧表演”。
文章和黄渤在周星驰的影片中都演得很投入,证明了他们是风格多变的好演员。
只是作为导演的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仍然是很潦草的。大量的CG效果并没有提升影片的品质,总体来看尚可的制作水准并没有把影片从小品的路子中拔高出来。这跟《大话西游》虽然制作上还显粗糙,但是故事和主题都颇为用心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西游降魔篇》商业上有意借助《大话西游》的口碑再获成功,但上映后观众的口碑也并没有太过买账。
自此星爷开始走下神坛。在所有人意识到之前,“无厘头喜剧”的风格已经悄然谢幕了,未来甚至周星驰都难以再复制成功,而成了电影历史上的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