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市场的估值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调整,并且今年仍可能继续下跌,但他预计今年的并购交易规模可能难以出现明显反弹。
前两年由于疫情影响,全球企业的估值都出现了普遍下滑,并购交易也大幅缩减。进入2023年,全球并购市场能够迎来反弹?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了解到,一些投资人在疫情开放后已经开始“出海”寻求交易。但市场分析认为,全球并购市场尚未完全复苏,目前仍处于“乍暖还寒时”。
估值趋于合理水平
“现在全球都在去泡沫,企业估值正在回归理性,风投也在去泡沫,如果有合适的标的,是比较好的收购时间点。”一位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交割几项与海外企业之间的并购,聚焦特定场景下的AI技术。
在被问到ChatGPT是否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时,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新兴的技术都是一波一波的,政策的变数也大,现在投资人对于并购交易仍然非常谨慎。”即便赚到钱的话也很可能是侥幸。“他说道。
在全球范围内,2022年经历了并购惨淡的一年。根据贝恩公司2月22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2022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总交易规模为3.8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6%,其中,战略交易规模为2.6万亿美元,同比下跌32%。中国市场与全球趋势一致,战略交易的金额为3040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了约34%。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美联储加息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投资节奏放缓,市场进入盘整阶段。根据历史经验,当前资产价格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市场将提供充足的机会,企业应当把握窗口期,大胆采取行动。”
周浩表示,即便市场的估值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调整,并且今年仍可能继续下跌,但他预计今年的并购交易规模可能难以出现明显反弹。
“我们最近接触一些投资人,尽管他们也表现出收购的意愿,但投资人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还是有压力的,因此在交易量上升的同时,交易金额可能不会出现增长。”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与此同时,海外投资机构在中国的人民币募资比例也在上升。行业追踪机构Preqin的数据显示,2022年,非中国投资公司在中国的人民币募资金额达到25亿美元,占当年人民币募资总额的20%,较2021年的4%大幅跃升。
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华平投资集团近日也曝出将在中国首次募集4.4亿美元的人民币基金,专注于医疗健康和工业科技领域的投资。
大型并购交易数量锐减
根据贝恩报告的数据,在中国,2022年的战略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约34%和24%,且中国交易大多规模较小,2022年5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仅发生5笔,占比为17%,同比下降6%;而5亿美元以下的交易占比达到38%。
展望2023年中国哪些行业的并购交易可能会增多,周浩认为,估值下降较为严重的行业,比如科技、医疗健康及生命科学领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并购机会。
去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战略并购平均交易规模下降约15%,战略交易倍数的中位数从历史高点的20.3倍降至15.1倍。
贝恩医疗健康全球副合伙人刘运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看到今年的投资趋势确实在回归,但是反映到具体量的增长还不会那么快地显现,市场投资人仍然偏谨慎,并且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们变得更懂行业,更加注重投资回报率。”
另据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一份最新研报,2022年,虽然众多医疗器械公司面临原材料成本等上升的压力,以及通胀和供应链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医疗器械公司依旧展现出稳定的收益增长和利润水平。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的四年半期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的平均总股东回报率达到99%。
罗兰贝格医疗健康合伙人厉盛对记者表示:“在全球范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启动了重要赛道的投资并购,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现在是乍暖还寒,对于有转型需求的企业来说,投融资会更加紧迫一些。”
全球监管机构对于大型交易更加严厉的反垄断审查也是去年大型并购减少的重要原因,例如此前英国、欧洲和美国的监管机构对英伟达收购半导体制造商Arm提出了反垄断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拜登政府也采取了更广泛的“反竞争”定义,挑战大型合并交易。
近日,欧盟官员正在对微软公司690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为避免监管机构阻止该交易发生,微软正在拉拢英伟达,通过签署一项十年的游戏授权协议,赢得英伟达对该交易的支持。
贝恩认为,各国政府的反垄断监管也将成为长期趋势。“我们认为未来几年里,由于反垄断监管和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并购可能很难回归到前几年的水平。“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