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电视剧《人生之路》收官。这部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时代洪流、发扬拼搏精神,从陕北走向上海的故事。
4月23日,《人生之路》研讨会在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
突破性地续写了原著里没有的上海故事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经典文学影视化,不断引导、探索和积极积累的创作方向。这些年间,陆续推出了《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风吹半夏》《三体》等项目。
“《人生之路》开拓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前半段忠实还原原著的时代风貌与人物故事,后半段结合人物性格发展规律、情节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突破性地续写了原著里没有的上海故事。创造性地实现了经典文学与时代脉络的深度融合。”上海广电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祎呐谈道。
刘祎呐认为,《人生之路》的后半段可看作是优秀的上海故事:“剧集的后半段,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上海展开的全新的攻坚故事,为主人公们的人生剧变提供了合理的环境。剧中的上海不再是抽象的,与乡村对立的冷漠的城市形象,而是被艺术化地表现为全国各地人才施展人生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来自黄土地的青年们,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坚韧和面向未来的动力。”
41年前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时,在故事的最后一章的小标题上,路遥写下了一句“并非结局”。几十年间,这部作品似乎在等待着被重新发现与续写。
《人生之路》剧照
编剧洪靖惠介绍,《人生》的改编,旨在达成两个目标,其一是让经典名著得以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载体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使之传播给观众,让观众重温经典,感受到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其二是考虑到《人生》原小说的篇幅对于电视连续剧来说存量不够,需要让人生中的人物从原著中的八十年代延续发展,参与到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使这一现实主义作品增加故事发展的空间广度和时代变迁过程中的时间宽度。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人生之路》的剧本里有两个原创性的设置:“我大胆设置了高双星和付家阿婆这两个形象。付阿婆是源自我生命记忆中的人物。她是我最熟悉的一类上海阿婆,也许住在武康路的法国梧桐下的小洋房里,也许住在南京西路的华业大楼,也许住在淮海路某个公寓,她美丽优雅,对人浅浅微笑,维持着客气和距离。刘巧珍的来到让付阿婆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她陪伴老人度过了最后一段时光。”洪靖惠谈道。
《人生之路》剧照
《人生之路》的总制片人魏巍介绍,《人生之路》的剧本打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时间,剧本的修改次数有二三十次。演员的选择中,林永健老师是剧组敲定的第一个演员,之后阎建钢导演也说服陈晓、李沁加入到团队。“在拍摄的过程中,虽然历经了各种沟沟坎坎,但也时刻感受到温暖。我们着力展现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等一代农村青年寻求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力求给今天的年轻观众以不断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
《人生之路》剧照
以这部戏向路遥致敬,向那个时代致敬,向青春致敬
《人生之路》讲述的是一群八十年代普通农村有志青年从陕北走向上海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之路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男主角高加林虽然屡屡受挫,但从未放弃,在事业成功后反哺家乡。剧情润物无声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深刻且感人的正向合力。除了塑造勇毅前行的主角们外,《人生之路》也塑造出了一批坚忍善良的配角群像,历经人生沧桑依然乐观豁达的德顺大爷,忠厚老实、深情专一的马栓等等,即便是自私功利的高明楼父子也在不断承受着内心的煎熬,并最终选择了忏悔。
导演阎建钢提到路遥的《人生》对于自己的激励:“在我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中,恐怕只有这部戏我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项目来对待。我觉得我是高加林之一。所以我是穿透了四十年的时空再次回望《人生》这部作品,以这部戏向路遥致敬,向那个时代致敬,向青春致敬。”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人生之路》是一次有眼光、有责任、有才华的集体之作。大家看到了这部作品当中所延续的话题,以及对当下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依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谈道,《人生》在原著中人物形象是置于城乡二元对立、城乡之间流动性极差的时代语境中来设计的;而《人生之路》将故事置于改革开放初期之后,乡土叙事之外更为广阔的时空里,在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来呈现人物进行选择时的内心冲突。由此生发出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初的城乡二元对立也转化为城乡融合,城市与乡村互相拥抱的新的历史图景。
这一次,《人生之路》不仅拍好了上海,也带火了路遥的老家——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人生之路》的剧组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代表清涧县22万群众,向《人生之路》的整个创作团队表示感谢。”清涧县县长贺敬在研讨会上说,“这部剧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人生之路》通过主人公刘巧珍让观众看到了我们陕北婆姨的缩影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