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创始人 凌颖松
专注于城市更新及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了苏州河畔一系列经典的城市更新项目,OUR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凌颖松认为应该怀揣着文化传承的长远目标去进行当下的城市更新,并善用资管思维去平衡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疫情之后,凌颖松更是发现接下来的城市更新将根植于社区力量,并不断进行着社区商业的探索,他认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机制,通过多方力量的参与,推动和平衡各方诉求,进而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城市更新要让文化延续
上海苏州河两岸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集中了大量历史优秀建筑,从上海外滩源壹号到上海总商会、苏河湾41号街坊,再到慎余里,个个在城市更新中重焕生机。它们的执笔者OUR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凌颖松,2004年进入同济大学学习了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从而沉迷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之后创办了都市再生,成为了城市更新的践行者,对于都市再生这个类似于城市更新而又不完全一样的词语,凌颖松的解释是:“相比较城市更新,都市再生这个词的力量感更强,表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更有立足历史面向未来的感觉。”
当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流手段,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发展城市?这里面有经济账,更多的是文化账。凌颖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城市更新是基于过去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演进,而不是说斩断过去而进行的未来演进,一定要考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
在凌颖松看来,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是确保社会文化的持续演进,传承和延续5大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当然不同的机构主体关注侧重点不同,好的城市更新一定是这种具备全面价值观的。”
“我们是在修复空间吗?是让一个业态经久不衰吗?都不是,空间会衰败会变化,业态会起起落落,但是文化是不变的,它的延续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在提供更高效更具审美的空间之外,找出它的故事,看看能不能被传递和延续下去,让使用者感受到。”
城市更新中的资管思维
虽然专注于城市更新及遗产保护利用,但凌颖松不同于单纯的设计师,他经常考虑的是空间被传承下来之后怎么办。“我们的工作范畴从商业定位策划到文化研究再到建筑设计,包括后期的设计管理服务和EPC工程管理服务都有涉及,具备很明显的资管思维。”
如何将资管思维融入城市更新?凌颖松举了个例子:“苏州有一出知名昆曲叫游园惊梦,演出场地经常放在实景园林里,通过内容跟历史环境进行交互,人们的感受层次立刻丰富起来了。”
凌颖松解释说:“所谓的资管思维其实就是,当你在做这个城市更新的时候,一定会想到未来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如何为使用者服务,如何感受文化的延续性,当这些都做好了,那就会产生资产升值的结果。尤其是商业类城市更新,不光要把客户的需求卖出去,最好还能够把人的情绪价值、空间的文化价值,甚至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整体地呈现在用户的感受上。”
空间的修复更新和内容的提供之间是有强大的关联性的,而这个关联性成为需要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所在。带着这种理解,凌颖松做着各种尝试,比如与比褐商业合作打造了位于古北的餐饮复合空间,在这个关勒铭钢笔厂的旧址上,让生活方式与城市记忆拼贴,使“吃饭”这件事有了更多延展的内容。
而另一方面,资管思维也给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这道长期以来的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在促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处理好资产管理的关系、处理好多方利益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凌颖松指出,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仅从项目本身出发难以找到突破点,从资管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开发运营者通过城市更新提供给全社会文化价值的时候,也要让这些运营者获得一定的额外商业价值回报和附加值,善用商业手段、政策机制手段去推动和平衡各方诉求,这个机制的建成有助于解决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扎根社区,做城市更新的统筹者
凌颖松发现社区越来越成为未来推动城市更新的有生力量,这源于去年上海的疫情社区自治的表现。他说:“之前我们只是把城市更新当成一个业务,因为疫情,我看到了社区的力量在觉醒,未来城市更新里有太多的要扎根社区的工作”。
“目前的政策和资金正向社区改造倾斜,作为一个空间设计机构,我觉得很重要的点就是,如何去引导这部分城市更新的政府型投资的资金,在空间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分布上做得更加集约和高效,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去。”凌颖松说。
凌颖松指出,公众参与是城市更新很重要的一项课题,国内的优势是自上而下的力量,但仅仅这样效率是比较低的,不管是城市更新的推进还是社区商业的崛起,很多是要依赖自下而上的力量,或者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做好城市更新。
OUR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主导的成都玉林特色商业街区改造项目,正是分散业权背景下多方参与的、全国街区更新的经典案例。
一首《成都》曾让玉林红遍大江南北,这里聚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十家国有单位修建的职工宿舍,随着城市发展而慢慢陈旧。但另一方面,这里酒吧众多、小店林立,是成都最时尚、最休闲、生活状态最成熟的社区之一,甚至孕育了一批先锋艺术。
2021年,玉林东路被纳入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计划,凌颖松认为,像这样的八十年代的小区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但却是成都非常具备文化价值的区域,具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据官方统计,玉林东路城市更新涉及的店铺近160家,背后是130个业主方,前期沟通工作成本巨大,如何统一运营实现特色商业街区共发展成为难题。
与其说是设计者,凌颖松觉得自己更像个统筹者,“我们需要全面调动政府街道、街区产权业主、商户、居民、运营商等共同参与街区管理和业态升级,处理大量的社会关系,因为每一个角色的出发点、诉求和目标都截然不同,这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复杂度。”
在凌颖松看来,民众的参与度也出人意料,很多人都能够发表建设性意见,比如只需拆了就好的自行车棚,居民却希望它体现出历史记忆。最终,玉林东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体制,通过多方力量的参与,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这正是凌颖松期望的那种模式。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为未来经济工作重点,接下来的城市更新,社区力量是关键。”凌颖松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