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近65000人次走进剧场,《剧院魅影》中文版上海站收官

近65000人次走进剧场,《剧院魅影》中文版上海站收官

6月4日晚,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英国真正好集团联合制作的《剧院魅影》中文版上海站正式收官。随着阿云嘎、刘令飞、何亮辰、马佳四位中国初代魅影的首次同框演唱,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华丽璀璨的“巴黎歌剧院”大幕在上海大剧院缓缓落下。

从5月2日正式开启中文版首演,34天时间里,《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热度一路飙升,最后更是连开加座。总共40场演出,该剧收获超4850万票房,单场平均票房达到了创纪录的120万。近65000人次走进剧场,观看了这部世界经典音乐剧的中国演绎。

此次的《剧院魅影》中文版不仅创造了多个音乐剧市场演出纪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世界经典音乐剧本土化落地,为行业制作流程和产业模式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标杆。《剧院魅影》中文版总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认为,其中积攒的宝贵经验今后可能帮助到更多国内原创和新编音乐剧。

上海站首演结束之后,《剧院魅影》中文版将正式开启迄今全国单部作品最大规模的巡演,计划演出场次将达200场。而据了解,目前《剧院魅影》中文版8月广州站的出票率已超过4成,10月北京站已开场次也超过5成,“魅影”热度将在全国延续。

 《剧院魅影》中文版答卷,是上海音乐剧深耕20年的见证

从引进海外剧目,到中文版制作,再到产业化,中国音乐剧发展20年来经历了“三步走”, 而《剧院魅影》这部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三度来华,及至此次中文版的落地,几乎全程见证了中国音乐剧20年走过的历程。

“一直以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是音乐剧‘三步走’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深耕多年后迎来的爆发。” 马晨骋说,《剧院魅影》中文版的答卷其实和上海20年来对音乐剧产业的坚守、传承密不可分。

此前,从亚洲联创起步,SMG自2010年起就开始布局音乐剧产业,相继制作了中文版《妈妈咪呀!》和中文版《猫》、中文版《周日恋曲》等作品。6年前,SMG旗下的现场演出板块——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英国真正好集团携手启动“魅影中国计划”,把“英文版中国巡演→寻找中国魅影→制作中文版音乐剧”列入日程。

马晨骋谈道,2001年,《剧院魅影》韩文版在首尔连续上演9个月,开启了韩国音乐剧产业化的进程,韩国音乐剧市场从此进入高速成长的快车道。“在我们看来,《剧院魅影》中文版也会为中国音乐剧产业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评估后觉得中国音乐剧产业已经拥有相当的实力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孵化中文版可以说正逢其时。”

贴身学习国际顶级音乐剧制作体系,为行业未来积累经验

然而,《剧院魅影》是音乐剧舞台制作上最复杂、最繁琐、最讲究细节的剧目之一。当制作正式启动,如何找到每个工种的最合适人选、如何保证每个人的配合严丝合缝、 如何做到每个环节调度精准无误,这对中国制作团队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文版制作人赵晨琳介绍,音乐剧制作涉及的工种非常复杂,有音乐、舞蹈、台词,调音、扩声、舞美装置。中文版从筹备、排练到演出节奏非常快。建组之后,每天都有多个工种、近百人在舞台上下忙碌,多的时候甚至需要200多人同时“作战”。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怎么应对?最后,中方团队边摸索边实践,严格遵循从伦敦西区、百老汇延承而来的工业化流程,最终在外方的指导下,让整个剧组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执行导演雷纳·弗瑞德(Rainer Fried)评价说,“中文版的制作非常成熟,完全可以保证这部作品在不同的语言版本之间的水准都是相同的。”

为了实现在每个环节上对原版的“拷贝不走样”,整个中文版制作团队在细节上追求极致。比如音乐剧重要的译配环节,主创先从150 多人中反复甄选组成了现有团队,随后每改一句唱词和一个字,都需要反复和团队、制作人、导演、音乐总监、演员一起讨论,还要再由中方和外方反复比对、回译,直至磨出最合适的唱词。

译配总监陈少琪就透露,整个过程被否定的歌词量大概是最后完成版的5倍。 “很多主创和外方团队都满意的歌词,演员认为唱出来不够直接或者觉得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于是推翻,要照顾演员的感受重写”。

不过,虽然过程极度艰辛,但《剧院魅影》中文版最后的成绩单让所有人欣慰。赵晨琳说,回头看过去的10个多月,“魅影”本土化的工作庞杂而艰巨。但和国际一流同行的合作,让中国团队有了一次贴身学习的机会,得以近距离感受国际顶级音乐剧制作体系的严谨性。“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更多地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将这个体系与目前国内的音乐剧制作体系对接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