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入行做编剧,王三毛已经从事这个行业超过30年,直到最近几年,他以《都挺好》《山海情》等爆款剧集,斩获颇多奖项,才真正为普通观众所熟知。6月21日,王三毛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委,接受了媒体采访,向白玉兰奖22部入围的中国电视剧的编剧们表达了敬意:“他们真的是付出了很艰辛的劳动,给广大的电视观众带来了不仅是精神愉悦,还传递了精神力量。我非常感谢他们,我们正在为中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在赞赏本届入围电视剧作品的同时,王三毛也提出,中国虽然有许多优秀电视剧,但整体电视剧发展水准还不够高:“如果我们行业整体的创制作水平上去了,我们不但会形成高峰,还会形成高原。”而对于“有高峰而缺高原”这一现象,王三毛在采访中,既从编剧角度进行了反思,也对行业大环境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王三毛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评委见面会上
不要“关着门”讲“东方故事”
这是王三毛第三次受邀参加上海电视节,前两次是作品入围和获奖,这一次则是以评委身份参与其中,他表示,上海电视节是让他特别感动的一个电视节,“一是它对编剧的尊重,它是三大电视节里唯一一个分列‘原创编剧’和‘改编编剧’奖项的,这是对我们编剧特别大的鼓励和尊重;二是‘白玉兰奖’有众多海外电视剧的参评,它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随时保持和世界电视剧创作的同频同步。”
他也坦诚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他国剧看得少,看欧美和日韩剧集居多。“绝对不是不尊重咱们同行的创作和成果,而是我怕自己掉到相似的创作氛围里。我想多看看世界同行的创作方式和水平能否带来新的启发,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他表示,“我们也得承认:我们和海外的顶尖同行有差距。我们面对这个差距,认识这个差距,是为了赶上海外同行顶尖的创作,这对于我们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是不学习,关着门去讲所谓的‘东方故事’,在美学层面上,创作者没有新的审美发展,观众也没有新的审美体验,这个挺要命的。”他说道,“真是挺感谢白玉兰的,他们有海外电视剧的评选,能让我们创作者在埋头创作的同时,多关注一些世界电视剧创作的发展和变化,非常有收获。”
“迈开双腿”而非“闭门造车”
如今电视剧行业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同质化项目,王三毛描述一种创作场景:“编剧接到项目,被要求写一个都市故事,那咱们故事里的人物得有一个职业底色吧,好,编剧就开始想象:这个是搞 IT的,那个是搞房地产的,就把这些职业拿来衬托人物的‘烟火气’。”他一针见血:“但你如果是‘看着电视剧来创作电视剧’,它的雷同是必然的。”
《山海情》剧照
人物是一部电视剧的“魂”,在王三毛的作品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十分打动观众。“书写人物,如果我在生活中没有找到这个人,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他举例《山海情》中的“水花”,身上就有很多他采访过的农村女孩的经历。“你在消化你所搜集素材里的人物的人生经历时,慢慢就能找到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找到了这个根,你的人物也就赋予了魂,人物赋予了魂,就鲜活起来了。”
而电视剧中那些最鲜活的人,不是靠编剧关在房间里想象就能完成的。“你要迈开双腿去大量采访,去跑基层,去深入生活,去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在锁定一个题材之后,一定要找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原型,在他们身上找到你需要的闪光之处。”
为了新剧本的创作,王三毛跑了三次青藏高原进行采访,最高爬到海拔5200米的地区,“你不到那个地方,你永远不知道那儿的藏族同胞是怎么生活的。”他说道,“作为电视剧编剧,你必须是宽阔的。你熟悉的深耕领域,可能一部剧的创作就释放完了,这时你要再去写同类题材,雷同和重复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你必须去开垦新的领域。”
单场戏决定剧本呈现
“单场戏决定一个剧本的最终呈现水准,而不是说一个创意、一个大纲、一个分集、几个好人物就决定了剧作水准。”王三毛提到,有一些年轻编剧拿他们的剧本让他给建议,“其实我就看三场戏,基本就知道你这个剧本成色会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强调单场戏?小说是不讲究单场戏的,我可以把人物心理活动写十几章,但作为一部老百姓看的电视剧,它必须是通俗的,是通过你白描的创作,让观众一帧一帧的场景,一句一句的台词去感受剧情。”在他看来,剧本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是散文,不是有情怀有天赋,就能写好剧本。“单场戏的质量靠的是编剧大量的练习。当我们都清醒认知到单场戏对电视剧的重要性时,编剧就是要静下心来慢慢磨慢慢改,才有可能达到单场戏的高度。”
《山海情》收官剧照
他提到了《山海情》的创作,表示这部作品对他来说依然有遗憾。“很多观众觉得《山海情》不错,其实我觉得《山海情》结尾的戏还不够理想。我们是想把它做得更有意境更深远的,但这个项目它本身有它的时间节点,我们没有办法去花更多的精力。假如《山海情》有更充裕的创作时间,它的结尾一定是能做得更好的。”
剧本创作要专业,剧本阅读也要技巧
在采访中,有记者提到了目前电视剧行业内,部分平台、资方对编剧的要求:有的甲方在剧本初始阶段就对编剧提出虚无缥缈的要求——剧本要有“S+味儿”“爆款感”;有的甲方要编剧把剧本写得像小说,“提高阅读体验”;有的甲方为了敲定一线演员,要编剧给男主写一版剧本,再给女主写一版剧本。
针对这些行业现象,王三毛指出,“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为什么我们有高峰,但整体无高原,就是因为有这些不够专业的制作方。我是很幸运的,从92年开始做电视剧,碰到的合作方都特别专业,没碰到过这种不专业的现象。”他认为,不仅剧本创作需要专业性,“剧本阅读也是需要经验和技巧的。”他认为对剧本,导演是最有话语权的:“很多优秀的导演跟我也是朋友,他们就经常讲:我们需要的是拍摄的文本,不是阅读的文本。当一个好的导演在看文本的时候,他脑子里是在创作,他会觉得很有意思,看得也很具体。可能作为普通读者看专业剧本,他会觉得干巴巴的,毫无阅读感。但这个跟专业编剧没有关系的,专业编剧都很清楚,我要交到导演手里的剧本应该是什么样子;导演也很清楚,我把这个剧本呈现出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导演会通过各种视听语言,将剧本丰富成影视呈现。”
“其实咱们都有这种观察:真正有生命力的优秀电视剧,都是专业的影视公司做出来的。这几年一直跟正午阳光合作,能写出几部大家认可的电视剧,我觉得是正午阳光给了我非常宽松的创作尺度和环境,这个特别重要。编剧责任重大,但在创作中,心理上往往也最脆弱,这种时候就是需要制作方给予坚定的支持。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能站在你身后,你才能义无反顾地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编剧确实可能会碰到一些不够成熟的制作方,他们可能在创作过程里,给不了编剧帮助,甚至造成反作用。”
“制作方如果跟风、雷同、求快,有这种投机的心理,是对编剧创作上的打击。”
年轻编剧需要机会
王三毛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编剧这个职业,“创作真的很美妙,但也许机会很难到你头上。”他打了个比方,“咱们这个行业有点像NBA,我缺一个好的得分后卫,我就拿钱去买一个。行业需要速成,需要迅速提高战绩,我们部分影视公司包括平台在制作电视剧时,也有这种‘拿来主义’,它不愿意培养年轻编剧。”他说道,“编剧这个职业需要漫长的成长过程。但电视剧行业好像不允许失败,没人愿意做一部市场不确定的作品,这对年轻编剧来说压力就极大,要么你一炮而红,要么你被市场抛弃。”
《漫长的季节》主创团队合影
王三毛举例前一阵的爆款佳作《漫长的季节》和《狂飙》,两部作品的主创团队都很年轻。“我们年轻编剧里不乏有才华的,不乏挚爱这个职业的。但一方面,他们能否碰到一个特别有创作冲动又有能力去表达的题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碰到一个好的制作方,他识货。”
“电视剧是集体创作,每个环节就像拧螺丝,任何环节螺丝松一圈,可能作品整体就在不断松动。这就要靠创作中的大家有着相同的目标,有相同的审美,才能共同建立起它的美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