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白玉兰论坛|纪录片急待突破边界,找新意和挖深度

白玉兰论坛|纪录片急待突破边界,找新意和挖深度

过去十年是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纪录片创作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商业价值也进一步凸显。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第28届上海电视节特设“纪录片日”,系列活动在6月21日举行。其中,“白玉兰纪录片论坛”以“时代变迁中的纪录片表达”为主题,邀请一众优秀中外纪录片人进行思想碰撞。

据艺恩数据统计,2022年纪录片制作时长超9万小时,播出时长超80万小时,典型视频平台上新数量1040部;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卫视频道2022年共播出纪录片6.4万小时,市场热度与口碑双升。

论坛嘉宾合影

6月21日,在上海电视节上举行的“白玉兰纪录片论坛”分别从“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两个维度展开讨论。

纪录片创作题材如何进一步创新?又该如何进一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AI、元宇宙等技术发展将为纪录片创作带来哪些影响?“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这些题目,就纪录片创作的题材、立意、手法、技术等方面做了分享和交流。

打开新类型:摸索未发现的故事+老故事新的叙事方法

曾经制作出《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高口碑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制作中心制作人、导演徐欢率先直言:对于创作,最朴素的核心就是“呈现未被讲述的故事”。她认为不管是拍人物还是动植物,或是世间万物的关系,内容创作者都要承担一个“思想的引领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

“如何认知我们的故事?如何用新的叙事语言来表达?其实‘未被讲述的故事’这个含义,是我们团队一直遵循的一个方向。”她同时讲到,在融媒体时代,又增加了5分钟和15分钟的短视频,和未来要发力的、比如《北京人类最后的故事》《就是要跑》《飞跃苍穹》这样的纪录电影,大小屏、多屏的互动,也预示着未来纪录片创作内容的再一次创新。跟融媒体、新媒体的合作,也会催生内容的改变。

对于打开纪录片新类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从理论的高度、批判的视角谈到现象级作品的产生和催生的问题症结。

《故宫》剧照

“《故宫》打开了一个新的类型,当时花的钱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力,最后传达出的效果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纪录片可以在历史的表达上走这么远,远远突破我们对纪录片的认知。大片意识的崛起,让纪录片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得以把一个题材拍到极致。2012年以后,中国纪录片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说,《舌尖上的中国》命名了一个纪录片的新时代。”

张同道认为,“舌尖”带来的崭新的东西,包括“叙事的速度感”“精细细节的美学把握”都是对以往的电视纪录片带来一次提升。

“今天美食节目无处不在,也恕我直言,真正走出‘舌尖’的还不多,无非是夜晚的舌尖、早餐的舌尖、火锅的舌尖。我们用现象级这个词要慎重。在我看来,中国的现象级纪录片到现在也只有几部,并不是说每部片子都可以真正实现现象级。”

徐欢所说的“未被讲述的故事”,张同道认为也可以是老故事里新的内容发掘。“比如《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这部片子很有意思,我们真的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上还有六个中国人,其中有人逃生了,活下来了,这就是一个新发现。”

在题材创新的讨论上,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同样认为,虽然垂直类短视频还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很多片子依然缺少思想性的深度。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曾做出《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的纪录片制作人陈晓卿目前的新项目《美食向导》其实也面临创新内容的挑战。

“《美食向导》尝试的方法就是进行更多跨学科的联合。通过陈老师的各个走访,他们是经济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或者甚至歌手,一起去探讨美食新的方向。”朱乐贤介绍说,“我觉得在‘舌尖’时期,是把中国饮食从一个从不被关注的角落,推到了文化的深层层面。今天我们再探讨的美食,是为什么要这么吃,为什么中国人要这样对待食物,希望重新来看待食物。”

解决瓶颈:挖掘背后逻辑+深度写作能力

嘉宾普遍认同,新时代特征下,纪录片又走入了一个新的瓶颈。投资比过去大,技术越来越华丽,但创新却很弱。

张同道总结说,“大量的生产是在一个平面的循环上,真正能够触动我们的,让我们留下深刻精神记忆和美学体验的是有限的。”

在思想乏力面前,他认为纪录片势必作出新改变。“新媒体、新技术、新叙事,是当代纪录片人面临的极其严峻的课题。这不是一个影片的问题,是思维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得非常重要,甚至很急迫,我也等待答案。”

《河西走廊》海报

北京伯璟董事长、芒果伯璟负责人李东珅及其团队制作出品过如《河西走廊》《中国》等现象级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从影像美学到议题深入都力求极致。他的观点是,自己拍纪录片不会直奔结果,相反他极其迷恋求导的过程。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还在做纪录片?我应该去拍电视剧。后来发现我对于简单讲故事是不满足的。”作为曾经的一名理科生,他经常理性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结论?

“纪录片带给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解决为什么的过程,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思考纪录片,就是《河西走廊》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拍《河西走廊》?这个问题想不透,片子拍不下去,后来我们想通了,《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我们要把推导的过程展示出来。”

《中国》海报

李东珅在做《中国》时会问,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是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是今天的中国人?在做《沈从文与湘西》时会问,为什么凤凰小镇会走出沈从文和黄永玉这样的人?他们之间的双向影响是怎样来的?在做科普类纪录片《眼睛的故事》时也会问,80%的朋友都有不同程度的眼疾,他们知道眼睛的原理吗?什么情况下该去治病?他认为纪录片是要“一步步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

“我们现在做《中国》的收官季,回头来讲上古传说以及夏商周。中国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礼’,‘礼’的建立是从什么来的?如何从最早农耕文明开始,用玉石来表达‘礼’,是一个推导过程。基于这样的想法以后,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在纪录片的题材拓展上有更多的想法。”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田野之上》总导演秦博从新闻人转变成纪录片人,针对纪录片突破瓶颈,他也提出了发问,“当所有人都跟着潮流的时候,作为主创是要警惕的,是不是要跟着走?”秦博认为,年轻的纪录片人应该去多花些功夫学习传统的写作。在短视频冲击下,深度的写作能力是需要重新训练的。

凭借着对新闻的敏锐度,他还补充了一点,“希望有更多的创作者关注正在发生的故事,尤其是现在社会大变革当中,正在发生的故事是特别希望被看到的。”

张同道也提醒创作者们在立项开拍前,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有人做过类似的东西吗?假如有,你做的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第二,不管国内外,这个题材是用什么方法论来完成的?你有没有新的方法的突破?第三,观众为什么要看你的片子?至少得有一个理由,让别人可以看你的片子。假如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我觉得这个片子可以拍了。也许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

联合共制与出海 :IP本土化+回应国际关切的硬选题

“只有融汇中外才能追求卓越。”在下半场论坛起始,SMG纪录片中心党总支书记王立俊作为主持人说了开场白:“中国导演在畅谈如何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但是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仅靠我们中国导演自己在脑子里盘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包容。”

NHK节目制作公司主任制片人小谷亮太首先强调了对于纪录片的理念,就是一定要有同理心和好奇心。

同时他也强调了新技术在纪录片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日本的观众非常喜欢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8K或者4K的、清晰度很高的影像展现在日本的观众面前,一定能够栩栩如生地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播。”

中国人口众多,多样性对于中国社会也是很关键的。小谷亮太认为,“一般来说,社会冲突都会成为纪录片当中的题材。比如说表现老龄化社会的纪录片,还有更多可以展现中国张力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出海,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好奇心,比如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另外一方面还是要抓住海外观众对中国现状的一些关注。”

TVB新闻及资讯部高级专题节目经理阮小青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她认为很多时候与其去研究大数据,更要遵从初心。她谈到初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人的故事,讲好当下的社会,能够把人的故事讲好,就能够跨越国界和种族。

对于中国纪录片,海外观众的“热搜词”就是长城、火锅、熊猫、兵马俑。如何突破壁垒,开采更多好内容?让更多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走出去?哔哩哔哩纪录片总监制张元认为,第一,要思考把国外优秀的模式和IP如何本土化,能够使双方都产生最大的效果。第二,从选题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尽可能地丰富和多样化。

《行进中的中国》海报

“《行进中的中国》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非常硬的选题,包含政治、经济、环保、民生、科技等等。片中有一位既懂中国又懂外国的主持人Arthur Jones,对于海外播出来说,代入感是非常好的。在我们纪实类节目的海外传播当中,这一点可以坚持使用的。其实,我们可以碰一些更硬的选题。回应国际关切的问题,发出中国声音,说好中国故事,但首先要有硬选题的深入解读和深入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

纪录片导演罗飞(Arthur Jones )也在拍兵马俑,从兵马俑开始,提到秦始皇陵,也谈到三星堆的故事。罗飞在过程中发现,基本上没有一个故事可以有国外参考内容。

“故事是纯粹中国的,没有去比较的一个例子,要找一些更丰富的故事在里面,如果都是历史,不要放一些老素材,一定要现在去拍新东西,活下来的人通过他们的经验去讲。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拍法、一些新的手法;现成的IP也不要轻易丢弃,外国人看似了解,实际上是往往一知半解,可以深入地去解析。”罗飞还建议,“我们要把握更多的机会,跟独立导演、独立拍摄团队合作;最后,用更专业性的主持人,他们不只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有自己的专业背景,要么就是科学家,要么就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观点。”

BBC Studios制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里(Steve Crabtree )谈到这些年与哔哩哔哩的合作时显得很兴奋,“《未来漫游指南》也是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幻题材纪录片。刘慈欣作为我们中国最有名的科幻作家,以《三体》作为一个背景进行解读。该片在B站的表现也非常好,对于整个B站纪录片的受众和爱好者,包括科幻的爱好者,其实是打破了圈层,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科幻纪录片的热潮。这次合作有了很好的体验,也是开启了未来更多合作的机会。包括接下来有《亘古文明》和更多新的节目,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联合共制,版权引进、版权输出的合作模式,拓宽我们国际传播的一个效能。”

“我觉得《三体》和刘慈欣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最流行的主题,所以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能够在这方面进一步拓展可能性。中国科幻类的题材,希望在世界上进一步打开市场。”他补充说道。

当天,与会众人表示,纪录片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大好机遇仍在眼前,纪录片人还需坚持价值创新的创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用一部部作品记录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变迁和人民奋斗的影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