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扒龙舟”项目是广府龙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扒”,粤语可作“划动”之意。“车陂扒龙舟”于2017年正式被列入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车陂龙舟赛素有“小广州赛”的美誉,兼具竞技性和观赏性。今年6月15日,“走进车陂龙舟景”2023一水同舟车陂端午龙舟盛会活动在广州车陂涌拉开帷幕。据当地媒体报道,经过激烈角逐,车陂范阳简队以1分49秒成绩夺得本次“车陂杯”龙舟赛的冠军头衔。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广府文库“丛书之一《车陂龙舟》记载了车陂宗族龙船会的故事和龙船节饮食文化。据书中介绍,今年夺冠的“范阳简”,是车陂最早拥有龙船的氏族之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车陂龙舟》书封
发展至今,车陂村已成为广州市天河区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人口众多,姓氏繁杂。据《车陂村志》记载的2000年人口统计,车陂村共有居民(含农业人口)10220人,外来人口2万多人。20年后,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车陂街实有登记人口210688人,其中户籍人口53032人;车陂村内有7个社区,居住总人口有130356人,其中户籍人口16279人。车陂村里有多个姓氏族群,据2003年版的《车陂村志》统计,世居车陂的除了原有的唐、白、钟、罗等姓氏外, 有几大姓氏多为南宋末年从珠玑巷等地,通过驿道迁徙而来。主要姓氏有马、王、麦、苏、郝、黄、梁、简、黎等九大姓,其他姓氏约有四十四姓,还有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从各地融入的新车陂人,共有53个姓氏组成车陂村大家族。
……
车陂村历来是广州市东部的重要村落之一,是珠村、黄村、吉山村等周边村的政治、经济中心,原来东圃镇的驻地就在车陂地区,位于车陂村的“东圃圩”在近百年来都是周边主要的生产、生活商品的集散地。
……
车陂60%以上的农田受益于龙溪水,还有30%靠潮水灌溉。河涌不仅养育了车陂人,还赋予了车陂人喜水爱扒龙舟的特性。一河两岸环境优美,加上车陂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珠江水系相连,流经村内的河段总长2.8公里,与珠江前航道汇合处的“涌口”宽达80多米,又拥有长达600多米、宽约30多米的直河道,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方便民众扒龙船,又方便人们“睇”(粤语,看)龙船,这些都为车陂的“龙船景”从形成到兴盛带来先天优势。每年端午扒龙舟成了车陂人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也成为每个宗族的大事。
清乾隆年间,官方根据有龙舟的乡村的自然地域、潮汐起落的时季、可容纳船只的多寡,指定一些大村举办“龙船景”。如今的车陂龙船景就是当时番禺指定的五月初三的官景。车陂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这天从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是潮水的高峰期,水流静止,稳定时间长,适合龙舟聚集。加之正是东圃圩期,四方乡民到此赶圩访友,因此龙船景放在这天正合适。
五月初三前,车陂村向兄弟村、老表村(有同一姓氏的或有姻亲关系来往密切的村)派发龙舟柬,邀请对方前来车陂“趁景”做客。到五月初三,古时广州府下辖数县的乡村,车船齐发,共赴车陂,数十以至上百艘龙舟前来参加龙船景,堪称广州之最。车陂村人以龙会友,一河两岸围观群众达数万人之多,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
车陂龙船景接待处张贴了各村兄弟前来趁景的龙船帖及邀请贴
生活在河涌边的车陂人十分喜爱扒龙船,以此显示氏族的兴旺,亦看重以龙船会友,用扒龙船趁景、探亲等方式加强联络乡间兄弟村民、老表村民的情谊。村中各大氏族都分别拥有数条龙船,郝氏、苏氏、梁姓等宗祠都拥有百多年以上的传统龙船。
宗祠与龙船会、龙船头
车陂的龙舟民俗文化基本以宗族为单位展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宗族间的维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氏族的血脉相传,而车陂各大姓氏宗祠是承载各氏族龙船文化的活动中心。由宗祠衍生的龙船会则负责管理龙船文化事务、组织具体工作。正是有了宗祠和龙船会的作用,车陂的龙船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
……
数个不同氏族共处车陂村,长期以来必须整合形成共同的村落意识,而扒龙船就是实现这种基于宗族的村落认同的有效方式。一直以来,龙舟文化的积淀对车陂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良好民风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四十年,车陂扒龙船并非只是单纯的民间竞技,而且是联结宗族文化、情感、信仰的纽带,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车陂村依托宗祠族群组建的12个龙船会,发挥着重要职能,负责保存龙舟道具,内部集资,组织本族人参与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并组织龙舟队伍训练,赛事安排等。这12个由各姓氏宗祠衍生而来的龙船会共同维持着车陂村龙舟文化的传承。
龙舟赛每年活动所需的经费都是由宗族内部集资解决,如探亲访友、组织竞赛、大摆龙船饭,以及龙舟的保养、装饰等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有一笔不少的花销。这笔花销从何而来?怎样管理和开支?这些事务就交由各宗祠的龙船会。
龙船会由车陂村的各姓氏宗祠组成。以各姓氏族群为组织单位,由各姓氏族群选举德高望重的父老和带头人参与管理龙船节组织的活动。活动要筹集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有几种:
第一种是“太公田”支出。有些氏族宗亲有祖存公田,此是“太公田”,是祖上给祠堂留下的家业,“太公田”的收入多用于教育助学及扒龙船。现在“太公田”没有了,但有些祠堂也有收入,如所属商铺、物业出租收入等。
第二种是众宗亲的赞助。龙船节是一个万众喜庆的节日,民众十分乐意参与,每户人家随缘乐助,就是小孩也可以出一份钱。孩子没有收入,多由父亲以孩子的名义捐出赞助金,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子女来年顺顺利利。龙船会将每户赞助的金额,用红纸一一写上,贴在祠堂大门,昭告宗亲。总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是已经定居在港澳地区的同族宗亲,也会在节前捐一些钱参与这个活动。
龙船会还有一种筹措活动经费的方法——投标,即投龙船标。这是车陂乃至广州周边地区村庄在端午龙舟节期间的一个习俗。龙船起水、采青后,龙船会就开始对龙船上各个重要位置进行投标。打头旗、打锣、掌神斗、烧鞭炮,甚至“扒仔”(扒龙船的桡手)等不同位置都可以投标,龙船探访的时间与地点不同,投标的价格就不同。比如明天龙船“扒”出广州,够“威”,投标就比平常热闹许多。一人投5000元,另一人投6000元,又一人投8000元等,大家争着投,出价最多的就胜出,该位置就由他负责。但是鼓手一般不投标,而是指定的。投标竞拍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大家争相叫价,“八千”“一万”“一万二”……此起彼伏的竞价声在大祠堂中回荡。有人就投罗伞位,以12000元的高价“尘埃落定”。这些投标得来的款项由该宗祠龙船会监督管理,用于每年龙船的修理、保养、招景、趁景、探亲、比赛等。
车陂村的招景请柬
龙船节的活动中,吃龙船饭也需要一笔不少的开支,仅一个祠堂就须摆上百桌左右,每桌四五百元,一堂百桌的龙船饭要花好几万元,还要给亲朋好友派龙船饼等。总之大大小小的开支算下来,举办一次龙船节,每个宗祠需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不等,除了村委会支持的部分资金,其余的开支由每个宗祠拉赞助或从本会的基金中支出。
每个宗祠龙船会都有个理事会,由氏族各坊派代表参与,由德高望重的父老组成。以前,扒龙船不时会出现村与村的械斗,船与船之间的打架争拗。清番禺蔡蕙清的《龙船会》就写到:
广州端阳节,民间喜竞渡,甚者敛财,为龙船会致械斗,构诉讼祸无穷而莫知悛改,作用此刺之:龙船会赛龙船,三三五五恶少年,鸣锣击鼓横戈铤,旌旗耀日趋江天。隔江龙船突飞至,斗捷争强邀一试。羞败公然起杀机,敢道而翁刀不利。横尸溅血江水寒,明朝捉人来县官。吏黠如狐役如虎,木龙不识横相干,更遇盲风骤雨时,全军覆没家家悲。里正签钱船再买,年年新鬼又相随。
可见,龙船会还要有个好的龙船头,要组织好一班族人扒好龙船,与其他龙船会和睦相处,将整个龙船节所有的事务安排好、协调好,从采青用的龙眼叶、柏枝等拜神用品,到龙船节的整个资金筹措及开支等,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到。龙船头责任重大,不够权威、缺乏协调能力的人承担该职就容易出事。
在车陂12个龙船会中,由于相当部分宗祠的地域环境所属同一经济社(即原来的“坊”,后来的“生产队”),本宗族人员也是本经济社人员,为方便管理与协调,人们就选举所在经济社负责人担任本宗祠龙船会的龙船头,以便做好组织、安全、协调及物资调配等工作。简氏宗祠的简应时,原是所在经济社社长,他当了10年范阳简龙船会的龙船头,后虽因年龄大退下来,但仍热心协助龙船会的一些事务。高地苏宗祠的苏卓荣是第一经济社社长,做了20多年龙船头,是个好管家,管理事无巨细,连吃龙船饭要烧的柴都准备得妥妥当当的。也有的龙船头不是经济社的领头人,是氏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如清溪双社的苏文洽,做龙船头长达30年,他想要退下来,但族人还想他继续干下去。也有好些老人退下来后仍经常回祠堂协助龙船会工作,麦氏宗祠的麦娲苗老人就是如此,退下来后仍继续支持龙船会工作,还要他儿子每年赞助扒龙船经费10万元。如今,不少龙船会多由中青年人负责,如沙美梁、东平梁龙船会等年轻的龙船会负责人,他们都与老一辈的龙船头和睦相处,有事大家商量决策。
龙船饭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龙船饭有描述: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这种燕(宴)饮就是人们所称的“龙船饭”。
“龙船饭”是端午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在敬神时有龙船饭。车陂村一带水乡每年起龙后,要在龙船前摆上两碗龙船饭(有的还加上烧猪肉或粽等食物),再将龙船扒出涌口到珠江,此时人们就恭敬地用双手捧着龙船饭送出去海(河),用以敬神,这是祖先扒龙舟的规矩,一直沿袭下来。而笔者以下所述的“龙船饭”是指端午节期间,从初一到十八日村民在扒龙舟后相聚祠堂一起吃的大餐,叫作“睇龙船,吃龙船饭”。
龙船饭
车陂及广府一带乡村宗祠的龙船饭,多是从四月初八起龙就开始在祠堂开伙了。围绕着龙舟节的活动,宗亲父老们有许多事需要商量,如修理、维护龙船,采青,招景,投票定头旗手、头尾艄(公)等安排,确定邀请亲朋好友名单,做好赛龙船与招景趁景活动的安排细则等,还要组织本祠堂的桡手参加扒龙船的集中训练等。总之,扒龙船是各宗祠的一件大事,龙船会的组织者都要集中到祠堂,有商有量,分工落实,这是本氏族组织龙船饭的开始。
以前,龙船饭也被视为“圣食”,村民对此倍加珍爱。端午节那几天,为了沾些“龙气”,那些没有参与扒龙船的村民都会到祠堂讨碗龙船饭,拿回家与自己家煮的饭混在一起吃。祠堂负责分饭的人则来者不拒,无论谁来“要饭”都给。平常讨饭是件不太光彩的事,而端午节那几天,村民讨龙船饭则是件光彩的事,因为据说吃过龙船饭就会龙精虎猛,吉祥平安。车陂村的孩子们都爱扒龙船,有的小孩年纪太小还不会走路的也被父亲抱着上龙船拿一下船桡,沾一沾龙气。当晚的龙船饭,参与扒龙船的孩子们也可以吃。
以前,车陂经济没那么富裕,龙船饭就比较简单。原材料有大米(粘米或糯米)、鱿鱼、虾米、冬菇、豆角等,饭、菜做好后再拌在一起,这样既简单,又有营养,口味又佳。也有将头菜剁猪肉、切瓜煮猪肉或者将白豆、辣椒、头菜粒等混合起来炒,或把豆角、猪肉、鱿鱼、冬菇之类切成粒状,混在米饭中,煮成一大锅,寓意齐心合力。划龙船的大人吃不完,总会分给孩子们吃。年过七十的苏文洽回忆儿时放学归家,奶奶就装满一碗龙船饭给他吃。吃着香喷喷的龙船饭,童年的他希望天天划龙船。
如今经济环境改善了,车陂祠堂龙船饭开伙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趁景日招呼客人的必须要九菜或八菜一汤。车陂最热闹的龙船饭是五月初三龙船景这一天,做好几百桌的龙船饭是各个宗祠及全村的大事,是村落族群文化兴旺的象征;吃好龙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事项,是村内村外维护宗亲关系的体现。这些意义大家都懂,所以为了做好这顿宗亲龙船饭,车陂各氏族父老与龙船会都会提前筹备。
如车陂村的王氏宗祠,会提前在祠堂门口贴出红纸,邀请热心村民参与,征集龙船饭菜谱等。至于烹饪,从村民中挑选一些能烹会炒的“掌勺”高手,通常多为男子,妇女协助洗菜、打杂。祠堂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方,将工作人员分成几组,各组负责洗菜、宰鱼、杀鸡等。大灶头专门用砖垒起,烧大木柴,煮大锅饭,炒大锅菜,热气腾腾。
以前的龙船饭是在祠堂煮的大锅饭,通常要做几十到百多桌,要煮好真不容易,要有技巧。如大锅烧开水后,将洗好的米一层层地撒下去,水多会煮成粥,水少则煮不熟,火力控制不好会三夹底(指生、烂、糊)。要煮一锅香喷喷的大锅饭,真是考功夫,绝非是用电饭煲的“一指神功”就能完成的。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各祠堂请外面专门做伙食的人来做,从食材到碗筷,从烹饪到卫生都有专人负责,既省心又美味。不过即便是这样,龙船饭中的白米饭,还是多由村民亲自监督去做,这样才能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村民平平安安。
2007 年端午节,车陂晴川苏宗祠的乌龙公龙船采青那天,笔者早上 7 点半就赶到祠堂。可比笔者还要早的是包伙食的专业户。
一辆挂着顺德车牌的五吨大货车正在往下卸货,十多人忙碌地搬运笼鸡、冬瓜、西芹、蔬菜、碗、筷、酒杯、米、油、盐等。他们是顺德龙山人,专门承接上门包办大小宴席,在这个行业已小有名气。车陂村以及附近的多家祠堂,都请龙山人负责煮龙船饭,价格两三百元一桌。这煮宴专业户不但负责准备食材和烹饪,而且准备碗碟、桌椅、板凳甚至牙签,还负责上菜以及膳后的清洁。
请这种煮宴专业户取代了自己祠堂里的烧饭师傅,村民们普遍接受,认为请人做,乐得个省心。
当然,请来的专业户也有准备不周的时候。有一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是斗船比赛的日子,8 点半要给那些斗船的桡手们开饭。这个时候,“伙头军”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对晴川苏公祠的父老说没有干柴煮饭。幸好龙船头有经验,留有一手,知道龙船节期间多雨水,及早做了准备。大家马上将祠堂屋檐下架着的干松橼取下来,给厨房“救命”,让大家得以按时开饭。
2016年6月7日,广州,琶洲村徐氏宗祠宴开百席"龙船饭"。
龙船饭多设在每个姓氏祠堂里,在祠堂里望去,里里外外,一桌挨着一桌,密密麻麻,几十桌饭菜有数百人,各祠堂的乡亲不亦乐乎,整个祠堂热气腾腾,人声鼎沸。
前来吃龙船饭的除了兄弟村的兄弟,也有不少住在广州闹市的乡亲乡里,笔者每年端午就会收到车陂几个不同姓氏祠堂盛情邀请到车陂“睇龙船,吃龙船饭”的电话,还可带上亲朋好友。
有时人太多,安排不下,有的祠堂就分成两轮吃。笔者每每问起,全村在初三龙船景那天究竟摆了多少围(桌)龙船饭,都说没有详细统计。村中的苏氏、王氏、简氏、梁氏等宗祠在能摆的地方都摆上桌椅,麦氏宗祠还摆到二三层楼,希望能多招呼客人前来。
有的祠堂还从早吃到晚,让前来趁景探亲的亲朋好友都吃上本祠堂的龙船饭。村民们都高兴地说,不数桌数,也不计成本,让大家高兴就是。
因为邀请的乡亲多,不能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每年龙船饭,全村上下各祠堂都做足功夫,菜式“九大簋”自不言说,
几道最传统的意头菜龙船丁和脆皮乳猪、鸡鱼肉一样也不能少,为的是让每桌的九菜一汤色香味俱全,让大家吃好、吃饱,还要拍手叫好。
龙船饭的菜式,多是大家熟悉的菜肴,正所谓“无鸡不成宴”,当然少不了鸡,因此鸡、鹅、鸭是龙船饭的主打,还有生菜、冬菇、烧肉、芋头扣肉等既饱肚子又有意头的菜式,以及豆角、节瓜、冬瓜、胜瓜(丝瓜)等,再加上传统的豆角萝卜粒炒丁和一大锅冬瓜汤水等,既降火气又祛湿。
以下是车陂村一个祠堂的龙船饭菜单,九菜一汤,鸡鹅鸭俱全,十分丰富:
生炒排骨、荷兰豆西芹炒鹅肾、生炒白菜仔、梅子鹅、瑶柱瓜脯、富贵锦绣丁、大红烧鸭、勇记贵妃鸡、罗汉斋、冬瓜块玉米汤、鸳鸯馒头、生果等。
另有一个祠堂的龙船饭菜单是八菜一汤,有鸡鹅,没有鸭,却有芋头扣肉:
豉油鸡、酸梅鹅、芋头扣肉、丝(胜)瓜滚鸡、蚝油草菇、椒粒炒肉丁、炸腰果、炒青菜、煲猪骨汤。
还有酒水,分别是“大炮”(大瓶装)橙汁、“大炮”可乐、珠江啤酒、皖酒王等,也十分丰盛了。
传统的乡村龙船饭多以“五菜一汤”合成“六”的数字为标准,意为“六六大顺”,期望龙船顺风顺水。如今,又流行菜款寓意,如“八”字寓意“发”,“九”字寓意“长长久久”,“十”字寓意“十足收成”,每个宗祠的龙船饭有多少酒菜,视其经济状况而定。
且每个村落的龙船饭菜式都有自己必不可少的、有特定含义的一道菜,如车陂村的传统龙船饭,必有一道辣椒炒豆角萝卜脯粒,即“龙船丁”,这道菜一是寓意人丁兴旺,二是能祛除湿气。材料一般有辣椒、花生、肉、豆角、萝卜脯五种。后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龙船丁的样式也丰富起来,比如白果仁、腰果、鲍鱼等都可以切成“丁”炒制。此道菜口感丰富,好下饭,又有添丁发财、多子多孙的好意头。现代人也将其名称由“龙船丁”改为“富贵锦绣丁”。
龙船饭还有一个汤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冬瓜灯芯草煲莲蓬汤。端午节时近盛夏,扒龙船时长时间与水接触,冬瓜汤则刚好是消暑气解口渴的天然汤水。一碗汤水下肚顿时暑气全消。过去,扒龙船回来的人口渴肚子饿,端来一碗白饭,两匙咸羹辣粒,半勺冬瓜水一搅,哗啦啦地吃下,吃完放下碗,又去扒龙船。有时候,扒龙船出去探亲一天,桡手要自带龙船饭,辣椒豆角萝卜脯易带不易馊,是方便携带的理想菜式。现在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外出扒龙船携带的菜亦鸟枪换炮了,萝卜脯变成马蹄、腰果、肉丁,冬瓜水亦变成冬瓜猪骨汤了。
众所周知,扒龙船是有些禁忌的,那龙船饭呢?笔者做过调查,龙船饭也会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忌讳,即便是在同一个村,不同的姓氏也有不同的习俗。
比如天河车陂村王太原宗祠吃龙船饭时,不吃鱼、虾等河海鲜,因为该宗祠的民俗信仰是拜东海龙王;而同村的苏氏宗祠则没有此忌讳,但他们不吃咸鸭蛋,寓意比赛斗船不能“拿鸭蛋”(意即零分);而车陂村委会摆的龙船饭则要有鳝鱼,有村民解释说其寓意龙精虎猛。
也有在表达上的忌讳,如丝瓜不能直称其名,因粤语中这两字与“输瓜”同音,未斗(船)先输,不吉利,故须称“胜瓜”等,例子不一而足。这真是“同乡同音不同俗,一处乡村一处礼”。无论怎样解释,其实都是表达村民们的良好愿望和祈福求平安的一种心理。
端午节天气很热,人也多,祠堂里有上百人吃饭,尽管吹着大风扇,个个仍吃得满头大汗。祠堂龙船会代表主人家轮流到每桌敬酒,总会先说一句“招呼唔到”(粤语,招呼不周到,谦辞),然后大家齐齐举杯,喊道:“饮胜!”(粤语,干杯)将那种喜悦,那种痛快,那种团结的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船饭以前多是以祠堂为单位集体请的,现在富裕起来的车陂人有不少自己出钱在附近酒楼摆上几桌龙船饭,在五月初三龙船景日邀请亲戚朋友、生意伙伴来看龙船景,吃顿龙船饭,以此联络感情。到酒楼去吃龙船饭,享受着空调,吃得舒服些。每年端午节车陂不少村民都乐意花这些钱,他们认为花得值,认为这为自己和家族的面子争光。
趁景日的龙船饭吃饱喝足后,兄弟村龙船自然要感谢主人家的盛情款待。兄弟村的桡手们跳上龙船,在祠堂面前至少来回扒上两三回,烧鞭炮,然后是龙头在前,龙尾在后,在锣鼓声中徐徐离开车陂村,这才算充分表达了对东道主的敬意。
龙船饼
龙船节期间,只要是有龙船前来村子探访,不论亲疏,村中长老都会敲起铜锣,打着手势,热情招呼前来的龙船靠岸,请兄弟村的桡手们来吃龙船饼。在河上扒龙船的桡手们看到和听到后,也不会马上靠岸停下,反而更起劲地在该村的河上三进三出地扒上几个来回,表演展示一番,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然后才上岸到祠堂“吃饼”。这就是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吃龙船饼的习俗了。
现在的龙船饼,其实是普通的广式糕点:杏仁核桃酥、鸡蛋糕、白凌酥饼、红凌酥饼等。不过,这些糕饼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饼身干爽、方便携带,放十天八天都不易变质。从前,经济不好,村民的生活也不富裕,龙船饼就是村中自做的炒米饼。扒龙船是非常费力的事,以前的珠江三角洲河涌多,龙船出去探亲访友就得一整天,桡手们都会将一些龙船饼带在身边,累了、饿了就吃个饼,既可以充饥,也可以借着吃饼的机会小憩片刻。
许多村民在回忆中都说,少年时最喜欢扒龙船,因为扒龙船不但好玩,而且有得吃、吃得饱,所以扒龙船是他们少年时在乡村最喜欢玩、最刺激的活动。苏文洽回忆年青时随龙船去探亲趁景,每到一个村就吃上 3 个龙船饼,那天总共探访了 7 条村,他就一共吃了 21个龙船饼,尝遍了龙船饼的各种味道。那吃饱后的满足与兴奋,使身上的力气倍增,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车陂传统的龙船饼沿袭了广式饼家的传统做法,一盒送礼的龙船饼分别有白凌饼、红凌饼和黄凌饼,还加上皮蛋酥、五仁酥、核桃酥和鸡蛋糕等,多种多样,男女老少的口味都照顾到了。
这些龙船饼馅料丰富,考究功夫。制作白凌饼、红凌饼都须将水、油混在一起和面粉,搓成饼皮,再用猪油和面搓成酥芯,摊在饼皮上。白凌饼大多加白糖、椰丝芝麻等做馅料;红凌饼除上述外,还加瓜子仁、榄仁、芝麻、糖冬瓜等;黄凌饼的馅还加上猪肉酥和叉烧。每种饼还各具寓意:白凌饼寓意五子登科、五谷丰登;红凌饼寓意荣华富贵;核桃酥则寓意家庭和睦、一家团圆。做好饼后放入烘箱烤 15 分钟,龙船饼就出炉了。
做得好的酥皮龙船饼,酥皮松化成一层层的。以前人们担着龙船饼走在路上,龙船饼随着扁担一悠一晃,风都可以吹得那些酥皮如飞花蝴蝶般,香满一地。
……
2023年6月15日,广东广州,“走进车陂龙舟景”2023一水同舟·车陂端午龙舟盛会活动在广州车陂涌拉开帷幕。车陂村内12支龙舟队展开激烈角逐,吸引附近十里八乡的民众前来观赏。
乡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大意是“平常是冤家,龙船节吃个饼笑哈哈”。以前相邻的乡村为争水种田,总有些摩擦,有时免不了争吵打架。但在龙船节期间,大家都遵循一个潜规则,凡看见有龙船来探亲,不论亲疏,都要招呼过来吃龙船饼。在这个时候,吃个饼,喝口茶,往日的恩怨随着一嬉一笑伴江风而去。正是在这种传统淳朴的“和气生财”的民风下,龙船节作为村落间的情感交流纽带,维系着四面八方宗亲的和睦相处。
2020 年、2021 年这两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止扒龙船,但车陂人还是惦记着这个传统节日,做出独立包装的龙船饼、龙船粽,用快递的方式延续这个风俗,表达了对朋友、对兄弟的节日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