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举办“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本届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评委邓宝丝、萨比娜·布贝克、何苏六通过各自的职业经历和行业观察,分享他们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思考,探讨纪录片的跨文化创作及国际合作现状,共同展望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心交心,用生命记录生命
活动现场
作为资深纪录片创作者,数十年来,三位评委一直活跃于国际纪录片市场,他们的人生经历深刻烙印在各自的作品中。来自德国的萨比娜·布贝克在回顾30多年的职业生涯时表示,她个人更为偏好表现真实生活的作品,“可能这些作品会带有一些争议性,甚至有的因过于真实而让人感觉到不舒服,但对我来说,这种不说教的内容更反映社会的真实状态。”
纪录片类别评委会主席邓宝丝对此深表赞同,她认为纪录片更像是人们观察和认识生活的工具,“通过纪录片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委何苏六用“一生的爱”来表达他对纪录片的感情。“我们经常说纪录片是用生命记录生命,它会把对方的生活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和生命中去,所以说,纪录片将会是我一生的爱。”
融合破圈不能击破真实底线
连日来,三位评委朝夕相处,集中看片讨论,逐渐达成了共识和默契:坚守真实的底线,“我们看到很多创意、想法、技巧都不错的作品,但很遗憾有些片子表现得不那么真实。”何苏六强调,在融媒体时代里,纪录片创作有形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它无形的门槛却更高了,“专业的纪录片人如何时刻保持真诚,谨守自己的职业素养,不盲目跟风短视频的创作‘捷径’,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也决定了评委会把这一票投给谁。”
何苏六
何苏六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一定是兼具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化产品,“我希望看到更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他们面对艰辛生活的勇气,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个人梦想的作品。对于纪录片来说,这种向上的力量感特别能够打动人,甚至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连接不同的人生。”
萨比娜·布贝克
萨比娜则认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帮助人们交流,实现相互理解和包容。她分享了一段读书时期赴法国交换学习的经历。“第一年的时候,交换家庭的祖母不爱跟我说话,因为她对德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当年的二战时期,影响了她对我的第一印象,我当时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到了交换学习的第三年,这位祖母对萨比娜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她主动带我去喝咖啡,吃蛋糕。”而这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开设的一个纪录片频道,专门介绍关于法德两国的文化历史,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法国祖母对于德国人的认知。这段特殊经历对萨比娜日后走上纪录片创作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她依然会把通过纪录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视为自己的创作追求。
邓宝丝
“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深刻复杂的主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谈及自己对纪录片风格的喜好时,邓宝丝分享了一部关于探讨中国青年恋爱和婚姻观念的纪录片,“作品讲述了一个快三十岁的中国年轻女性,过年回家的时候,为了给父母交差,花钱雇了一个假男友。这部作品在海外平台的点击量特别高,这个故事不仅听起来很有趣,而且很真实。”
不做独行者,敢当翻译人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合拍、国际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也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何苏六提到,由他们所发起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和“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吸引了大批全球创作者的关注。几年前,他们就利用云平台举办全球论坛,探讨纪录片人如何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影响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西班牙、巴西等国家在内的创作者,拿起摄像机走上街头、深入一线,记录下了许多宝贵的一手素材。“后来我们把全球各地创作者提供的素材,剪辑成了一部完整的纪实作品。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应对方案和措施,这些都是人类真实的经历,它们需要被记录。”
萨比娜也给全球纪录片创作者一个“忠告”,“千万不要做孤独的创作者,一定要走出去,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她表示,作为一名纪录片人一定要具备“文化翻译”的能力,“你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这样只会让你的表达变得陈词滥调,而应该去和不同的合作者和当事人交换彼此的认知,去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实现创作上的平衡,使你的作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对此,邓宝丝也表示了赞同,但她同时强调在平衡的过程中,“无论你的作品关注的是主流社会还是少数人群体,不管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否获得多数人的共鸣,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无法打动自己,是不可能打动到别人的。”她认为,纪录片人应该时刻保持“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在不停的对撞中实现对真实的表达。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