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节目授权和成片销售,到越来越多的合拍项目,再到本土原生项目,BBCStudios正在发掘更多的中国故事,回应中国观众的期待。
去年11月,《三体》动画开播前,一部由哔哩哔哩出品、BBCStudios科学部承制的天文科普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率先上线,指引观众进入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探索那些激发他创作灵感的科技与假说。这也是刘慈欣本人首次参与国际合拍纪录片的拍摄。
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BBC Studios科学部制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里从英国飞赴上海。在中华艺术宫“白玉兰飘香”惠民放映现场,作为《未来漫游指南》总监制,史蒂夫与中国观众面对面交流。他又参与了纪录片论坛,与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分享创作经验。“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四十年前的自己。”这位头发花白的制片人在谈到科幻话题时,如同少年般富于激情。
当这部科学纪录片的恢弘画面在大银幕上呈现,视觉体验更为震撼。未来感的电子乐契合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令人联想到科幻经典《银翼杀手》的冷峻影像。纪录片中,刘慈欣和他的偶像,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实现跨时空交流。来自全球的科学家组成全明星阵容,展示他们毕生研究以及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纪录片保持着客观中立的视角,面对遥远的未来,人们抱有迥异的想象,不同观念交锋、碰撞,正如科学也源于思辨。
因《三体》结缘的中外团队
早在2019年广州纪录片节上,BBCStudios就与哔哩哔哩就成了关于制作《三体》题材纪录片的合作意向。在科学纪录片领域,BBCStudios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经验,自1964年开始推出的《地平线》系列对全球观众产生了深远影响。B站上活跃着大量科学专业人士、纪录片爱好者,一些UP主自己就是科学研究者,他们对科学类纪录片内容有需求。两者一拍即合。
由于筹备期遭遇新冠疫情,《未来漫游指南》的联络工作遇到了诸多挑战。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在《未来漫游指南》担任科幻顾问,映后交流时她透露,说服刘慈欣这位腼腆的科幻作家在纪录片中出镜,并非易事。
筹备《未来漫游指南》的时候,英国正处于疫情造成的封控当中。史蒂夫通过视频向刘慈欣发出邀约。史蒂夫告诉刘慈欣:“我知道你是讲故事的大师,我也一直非常喜欢以纪录片的方式讲故事。”接着,史蒂夫从身后随机抽出一本科幻杂志,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是如何将质子从内部展开,这与《三体》中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智子”形成一种呼应:“这是纯粹的巧合。”史蒂夫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巧合的人,巧合能够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非常期待未来能够与你合作。”
起初,史蒂夫也曾考虑过许多种替代方案,比如设计动画形象,或者让刘慈欣以声音的方式出现在纪录片中。最终,他们的热情打动了刘慈欣。随着拍摄的推进,刘慈欣的配合程度越来越高。主创团队希望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刘慈欣也慷慨向摄制组提供了数张从未公开过的童年照片。
史蒂夫告诉第一财经,他非常喜欢《三体》,为了深入了解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他通读了所有被翻译成英文的刘慈欣科幻作品。在他看来,刘慈欣小说的魅力在于敢于提出宏大设想,畅想非常遥远的未来:“比如想象一百万年甚至一千万年以后的世界,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史蒂夫是科幻与漫画作品的重度粉丝,读过许多经典科幻小说,《三体》是他接触到的第一部从中国视角展开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提到的诸多新鲜概念令他感到兴奋。《三体》三部曲中,他最喜欢第二部《黑暗森林》:“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入侵,面对星际战争的准备态度,有一种东方禅学的感觉,那是有别于阅读西方科幻小说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还是刘慈欣,他们的作品存在诸多共性,比如善于表现宏大概念,有着非常恢弘的时间维度的畅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都涉及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讲述面对危机时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在科幻与科学议题上,中西方之间存在广阔的对话空间,这也成为跨文化的主创团队在《未来漫游指南》这个项目上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刘慈欣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他对亚瑟·克拉克的喜爱,称他所有作品不过是对这位前辈的拙劣模仿。2018年,刘慈欣被授予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在致辞中,他提到,克拉克的两本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罗摩相会》激活了他的想象力。正是克拉克带给他的感受,让他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未来漫游指南》的英文片名也是对《与罗摩相会》的致敬。
《未来漫游指南》每一集的开头,刘慈欣会以冷静理性的形象出现,将科幻与科学的议题进行联结:“科幻小说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包括一些很怪异的、难以想象的可能性。但往往这些可能性会变成现实。”他从自己的小说出发,谈论那些曾经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科学观念,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假想,回答人类该如何面对与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人类文明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实现星际航行等问题。
全球顶尖科学家助阵
当《未来漫游指南》摄制组向全球科学家发出采访邀约的时候,他们欣喜地发现,这些世界顶级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三体》,很多人正是《三体》三部曲的粉丝。“当我们问他们对《三体》题材纪录片是否感兴趣时,他们的期待程度超出想象。”史蒂夫说。
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比如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人工智能科学家徐立等也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探讨他们所预见的未来。“德雷克公式”发明者、射电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也在片中出镜。1960年,德雷克提出一条公式,用于推算银河系以及可观测宇宙中可能与人类接触的高智文明的数量。有趣是的是,他提出这一公式的地点为绿岸天文台,极有可能是刘慈欣在《三体》中虚构的“红岸基地”的原型。德雷克在2022年9月去世,《未来漫游指南》可能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科学家卡尔·萨根的小说《接触》也对刘慈欣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的电影《超时空接触》的原型人物吉尔·塔特也在纪录片中出镜,她是SETI天文学家。此外,METI国际的主席道格·瓦科奇等相关领域科学家也参与了拍摄。
三集纪录片分别想象人类与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星际航行的探索,以及如何成为超级文明,在结构上致敬《三体》三部曲《地球往事》《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三体》中的科学的纪录片,刘慈欣的其他小说,比如《乡村教师》《山》《超新星纪元》等作品涉及到的科学理念也会在片中提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戴森球、太空电梯、引力波、暗物质、万物理论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在形容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时候,李菂如此比喻:“如果在里面装满炒饭,全世界每个人能分到两碗。”
第三集中介绍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工作原理,这是史蒂夫最喜欢的故事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学家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正在考虑下一代对撞机以及每一代的更迭,甚至在月球上建造环形对撞机的可能性,尽管这些设想可能会在一百,甚至两百年后的未来才能实现。
在史蒂夫看来,这些科学家的设想是非常“刘慈欣式的”,同时又具有真实性。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构想和谜题,或许需要经历漫长岁月才能解开,科学家们仍在为之努力。在《未来漫游指南》B站评论区,一条观众留言得到近千次点赞:“我们生活在大地上,但梦想超越了天空。”
国际合作的双赢
从自然类题材合拍项目,到与咪咕合作茶文化题材纪录片《一叶茶 千夜话》,再到与B站合作《未来漫游指南》,近年来,BBCStudios不断加深与中国视频机构、电视台的合作,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最早的节目授权和成片销售,到越来越多的合拍项目,再到本土原生项目,BBCStudios正在发掘更多的中国故事,回应中国观众的期待。
在BBC Studios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丁可看来,这是“双赢”。以《未来漫游指南》为例,B站有资深的纪录片制片人参与制作,他们熟悉B站用户和中国观众的观剧习惯,BBCStudios在国际传播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两者合作既能够保证内容的本土特色,也能更好地实现剧目的海外传播。
史蒂夫说,《未来漫游指南》从最开始就定位为一个国际化作品,讲述一个全球性的宏大故事,在最早确定拍摄对象时,就希望邀约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在成片中能看到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科学家构成的明星阵容,摄制组前往欧洲非相干散射科学协会雷达发射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全球各地的科研基地取景拍摄。
丁可认为,优质的科学和科幻内容在中国市场有较大的的发展潜力,BBCStudios将继续在该领域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此次上海之行,他们已经和不同合作伙伴展开初步讨论。丁可观察到,全球影视行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相比以前竞争更多,现在大家思考的都是如何融合资源,合力将一件事情做成。
今年,BBC Studios出品的自然类纪录片《绿色星球》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人气悬疑喜剧《9号秘事》第7季入围最佳海外剧短剧单元。在电视节期间,《未来漫游指南》之外,科幻剧《神秘博士:博士之力》、动画片《布鲁伊》也参与了惠民放映。在丁可看来,上海电视节作为亚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展,是制片机构与行业从业者、观众沟通的桥梁,可以帮助经典IP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惠民放映现场,丁可向中国观众透露,《神秘博士》开播60周年特别篇将于11月与观众见面。
丁可向第一财经介绍了BBC Studios接下来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多项计划。与腾讯视频合作的儿童动画片《呼叫超级土豆》已于6月开播,本土编剧的深度参与为这一国际发行的动画片带来了许多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地球脉动》第三季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这也是该系列的完结篇。区别于前两季,第三季在中国将采取非独家的发行策略,触及更广泛的中国观众,电视节期间他们已与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沟通商讨,届时有望在该频道与BBC一台同步播出。
此外,与大麦网合作的《9号秘事》沉浸式戏剧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与观众见面,与重庆日月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9号秘事》中国版也已启动,黄晓明将担任《9号秘事》中国版出品人。下半年,BBC Earth将依托《地球脉动》和《蓝色星球》内容,在深圳推出沉浸式影像展。
丁可说,无论是星球系列、科学类纪录片、经典剧集还是儿童内容,BBC Studios都希望在中国寻求更多观众,围绕IP推出更多线下活动和衍生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多元体验。她认为,中国市场需要耐心投入和持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