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疫情后”电影时代来说,《碟中谍7》是又一部能为全球电影市场带来信心提振的巨量作品,口碑和影片质量都相当不错。
虽然类似规模的商业片每两个月就会上映一部,包括5月上映的《速度与激情10》,在题材和视觉效果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明显《碟中谍7》对待观众的诚意要超过前者。
比如《速度与激情10》,观众看到末尾才会发现竟然故事还没结束,免不了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同样《碟中谍7》也是说了一半的故事,吊足悬念让观众去期待下一集,但至少在片名中就贴心注明了这是Part One——抱着这样的预期去观影,就无需感觉只是看了一部超长的预告片。
即便只是第一部分,本片的情节断点仍是相当完整的。看完影片,能用一句话说明主人公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未来又将面临如何“不可能的任务”——对于商业大片来说,主人公的阶段目标和整体情节是否清晰明了,都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评价,《碟中谍7》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比眉毛胡子越来越分不清的“速度与激情”要好很多。
《碟中谍7》海报
虽然刚上映不久,但《碟中谍7》在豆瓣8.3的评分,已经比《速度与激情10》的6.2分高出不少。而域外IMDB等网站的打分,都显示本片能超过之前系列评价不错的4、5、6三部,和去年同样由阿汤哥出演、广受赞誉的《壮志凌云2:独行侠》相差不多。这么一看,虽然今年刚刚过半,但本片已经预定了年度商业片的前三名席位。
对于暑期档想爽快娱乐一把的观众来说,这是能值回票价的作品,不用担心成色。
阿汤哥虽然老了,但他对“极限拍摄”的追求,反而每部影片越来越提升。这是值得尊敬的电影人精神。
关于影片的成绩,毫无疑问首功要记给主演兼制片人汤姆·克鲁斯。虽然他早已不是年轻鲜肉,在大银幕上一张脸也老态尽显,但仍然很难让人相信他今年已经62岁了。眼看快到了回家领退休金的年龄,但大量银幕上的动作特效,他仍在坚持亲力亲为。
比如去年《壮志凌云2》中众多演员在战斗机中的实景拍摄,或是“碟中谍”系列中标志性的“骑摩托车到处飞”的场景,这些惊险动作在CG横行的年代本可以在绿布棚内完成,无需真的上天入地,但阿汤哥显然和极限运动员一样,总喜欢在这种惊险场面的拍摄中体会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所以能自己亲自上阵的,绝不会让替身代劳。
就像普通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千万富翁非得组团乘坐潜水艇下潜深海,冒着可能丧生的危险。对于阿汤哥这样的资深电影人来说,金钱和荣誉早已不是他追求的最大目标,人生理想中有一种对“电影艺术”的纯粹热爱,希望一直拍下去,直到拍不动的那天。所以惊险的动作参演,不仅是电影的宣传卖点,其中更体现出一种真正值得尊敬的,属于电影人的敬业精神。
阿汤哥一直很喜欢摩托车。从年轻时代拍摄的《壮志凌云》开始,摩托车就形成了他的个人标志。一种时髦的追风少年的感觉,到追风中年,老年。
作为演员,汤姆·克鲁斯仍然在银幕上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而作为影片的制片人,则是和导演及众多工作人员一起,决定了影片的艺术风格、预算花销等等细节,推动着每天的拍摄进程。这些对普通观众来说陌生的工作,其实相比演员的发挥,更决定着影片最终的艺术质量。
对于汤姆·克鲁斯这位在好莱坞浸淫了40年的老人来说,他显然对电影有一种更为老派的喜好,个人的“迷影”也影响到了《碟中谍7》的整体质感。
老派的艺术风格,从一些宣传剧照中就能领略一二。没有太多花哨的人工造景,但氛围中能看出悬疑、紧张和冒险的感觉。
比如最明显的,就是本片片尾没有彩蛋,完全不符合今天漫威类商业大片的标准做法。同样出片头字幕的环节,也和系列前几部类似,配合着“碟中谍”标志性的音乐旋律,以非常明快的群像剪辑画面就闪现出主要演职员的姓名——这是因为《碟中谍》最初是1970年代的一部美剧,直译过来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在1996年才第一次搬上大银幕。参与主创的电影人,恐怕心里多少带些在电视上对“碟中谍”的记忆,所以也延续了古早年代惊险美剧的这些特征,其中暗含着一种怀旧的美学。
就像今天假如把《西游记》搬上大银幕,老派的导演会先起一段“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的音乐,立刻就能把电影观众带回童年时观看电视剧的那种激动。而所有包括音乐等众多元素的叠加,会渐渐形成影片看似简单,却与其他商业大片差异明显的艺术风格。
制片人阿汤哥和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组成的创作核心。除了本片和下一部,两人还合作了“碟中谍”的5和6,以及其他几部影片。是超过十年以上的老搭档。
也许是阿汤哥悄然觉察到自己已经老了,也许只是巧合,去年《壮志凌云2》中他饰演的“老兵不死”形象,和《壮志凌云》原作中青春年少的“小汤”,就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套用网络俗语,“满眼都是自己二十岁的样子”。而《碟中谍7》中,对于怀旧和致敬元素使用又超过之前几部,都有一种岁月更迭后的沉淀,加深了老派动作片的总体风格。
比如本片最后一长段“火车交易”的情节,“扒火车”的动作桥段,和1996年第一部的高潮段落就颇为类似;片中主角拿着任务道具来回“变魔术”的小动作,和第一部中把玩和隐藏光碟的动作也如出一辙——这正是所谓“碟中谍”这一系列片名的来源;更不用说摩托车、滑翔伞、登山、沙漠游这些类似极限运动的方式,都是每一部“碟中谍”的标配。
老派动作片善于和现实中的环境元素相结合,以营造更为写实的惊险效果。这一代主要是火车。
这些视觉形象和动作设计,是过去几十年间无数商业动作大片的累积。无论是否有意识在模仿,都刻录在了阿汤哥的“动作片”血脉之中。所以很多情节的组织方式看起来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一男一女被铐在一起开车追逃,这一场面阿汤哥自己在不同电影中就演过三四回,因为类似的情节总是显得既紧张,又有趣,同时也快速推动了男女角色关系的进展,可说是适用于所有动作片的一类排布方式。
“铐在一起”是动作片的常用桥段。每次出现仍然能让观众觉得好看。那就再用一次也无妨。
商业动作片有时在大场面上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其实仍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溯源。比如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本片主角在罗马追逃时出现一个台阶广场,两个月前刚刚在《速度与激情10》中也出现过。不同的是之前那个台阶是用来“滚大铁球的”,而“大铁球”正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一个典型道具;而本片则变成了更具特点的车辆追逐。同样的广场台阶和地形特征,在不同影片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视觉效果。
除了带有老派风格的动作和场面,在剧情层面上,本片结构也是颇为传统的标准惊险片式样:全片大致三到四处重点场景,分别对应三四个不同的重点任务,具体操作时再拆解细分为小任务,不同人员分块执行同步交流,需要克服不少突发问题才能往前推进。这样能保证影片整体都是在不断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始终能保持着紧张的节奏。
在动作序列之外,商业大片会时不时填充一些文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情节目标,文戏也很难说写得不一样,最后基本都是主角抢到一个U盘就能拯救全世界的情节。而本片的剧情,虽然也没有太多可夸赞的地方,但至少比较热闹。不仅融合了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机制、潜艇爆炸等时事热点,同时多方势力穿插角逐,也给主角带来了复杂的危机和各类人物关系。
比如本片中让人能留下印象的女性角色,就有四个之多。这些多线索内容的处理是否鲜明又有趣,对主人公是否造成了深刻的情感影响,都体现着商业大片的内功。相比漫威英雄或是“速度与激情”系列越来越庞杂的群像系统,本片各组人物无论立场如何复杂,最后都能让观众看明白他们和主角的矛盾纠葛,这就是看起来不着痕迹,但把故事都编清楚了,体现出高超的影片制作技巧。
“螳螂女”虽然只是影片一个配角,但无论是扮相还是人物的前后变化,在有限的出场中都有亮点。是本片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个新人物。
所有这些做得不错的地方,使本片虽然长达164分钟,但剧情仍然铺得很满,基本没有让人觉得无聊的段落。特别最后一段“火车交易”,虽然很长,却能环环相扣,危机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从文戏智斗、惊险打斗到逃离灾难,紧张程度不断升级,始终让观众为人物提心吊胆。
这不禁让人期待,已经预定了明年暑期档的《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会不会比这部更加精彩呢?想到阿汤哥毕竟年年增寿,终究会有打不动的那天,“碟中谍”系列也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欧美人多以数字“三”作为一个阶段,也许到了第9部,特工伊森·亨特就该卸下拯救全人类的重担,从IMF小组功成身退。
到了阿汤哥也要彻底息影的那天,这就标志着老派动作电影的手艺又少了一个传承人。今天漫威式的异能英雄家族,早就侵袭了全球银幕。“碟中谍”算是和007一样,是为数不多能坚持几十年自身风格,独树一帜的惊险动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