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一座舞台的诞生,听沈伟讲《诗忆东坡》幕后的故事

一座舞台的诞生,听沈伟讲《诗忆东坡》幕后的故事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即将破壳首演,沈伟又紧张又兴奋。花了20个月的漫长时间去孕育,他遭遇了无数挑战,直言是在冒险。

7月22日-23日,这段冒险之旅将在上海文化广场揭开面纱。演出前,总编导沈伟做客剧院,以“一座舞台的诞生”为题,讲述《诗忆东坡》背后的创排故事。

“千万不要用曾经看过的书和文章去套。”沈伟建议观众,抛开思维定式,打开耳朵去听,打开眼睛去看,去感受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项目非常漂亮,我相信有人看完会二刷。”

沈伟在分享会现场

“大概可以就行了,这种态度肯定是不行的”

接到以苏东坡为题的创作邀请,你很紧张,心里没底,但会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渴望?

沈伟:一开始真不敢。我在巴黎,他们一直联系我,接到邀请第一天,我说不能做的时候,已经开始偷偷买书看,想是不是还有一个可能性。一边说不,一边看书。最开始没有信心,也没有积极性。原本是零的可能性,4个月后找到一个点,感觉有可能性,好吧,我试一试。但还是不像平常一样特别有信心,慢慢地自信心建立起来了。

苏东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挑战是不是也跟题材有关系?

沈伟:苏东坡写了那么多诗,很难说哪一首诗代表他。如果是一幅古画,比如《清明上河图》,我可以参照呈现,但诗词没有任何视觉因素,都是意象的、感官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很美,质感很好,但你真不知道长什么样。每一个人都会把诗词想象成他们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我怎么可以把我的视觉和舞蹈动作,变成每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好像自找麻烦。

4个月的准备时间中,到底哪个点打动了你,让你决定试一下?

沈伟:还是从诗词出发,我看了他的很多诗词,重新归纳,哪些代表思想,哪些代表情感,哪些代表人生观,从中去了解他的灵魂。你不能只看他曾经的生活、工作、经历,诗词是苏东坡精神和最高境界的结晶的传递,所以要通过诗词再去认识他的灵魂。

怎样用舞蹈动作、视听语言来体现诗词?舞蹈是不是也可以产生和诗词同质的感官?这种感官可不可以比诗词还要强?我用舞蹈、视觉、舞台艺术,希望去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表达点。

剧照

你是现代舞编导,《诗忆东坡》要从什么角度去看,到底属于什么样的舞蹈呢?

沈伟:我们在这个时代看一个艺术作品,不是要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去重新经历当时的环境,那去博物馆或买本历史书也可以感觉到。现代文明是从过去慢慢发展出来的,还是在进步的,我们需要有现代价值的创造,能够跟当今人类沟通的创造。

看《诗忆东坡》,你什么都不要管,用耳朵去听每一个音,用眼睛去看每一个动作,用你的感官去认识,千万不要用曾经看过的书和文章去套。这是一个新的创作,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艺术是通过感官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好的艺术作品最终还是要跟人的感官沟通,视觉、听觉、触觉,在这之后你的理性才去分析。我很怕大家还没看,思维已经固定了,我就要听我想听的音乐,看我想看的东西,意识先行是有问题的。

看完之后你要想了解更多,为什么是那首诗,那首诗的背景是什么,可以再去查。或者,你对某个颜色、某个造型很感兴趣,你再去研究哪些来源于传统文化,哪些来源于现代文明,收获会更多。不要以为用之前看的书和文章套上就看懂了。大家睡好、吃好,在好的状态下去看,让你的感官去接受艺术传递的信息,你很快会消化掉。

你在剧中担当了很多角色,很多细枝末节都是你在把控,整个舞台是怎么慢慢形成的?

沈伟:还没进排练厅,我就做了一个影片,脑子里有了50%的架构。我会拍、会剪,可以马上把音乐、服装、布景呈现在视频上。进入排练厅,我已经知道大概的氛围,音乐、服装、背景是不是合适、是不是要换。来来回回,创作就慢慢形成了。

影片目前已经做到第19版,电脑需要带很多外接硬盘。这是现代文明带来的新的创作方式。我以前会随身带铅笔和本子,记录创作手稿,记录创作过程,有助于捋清楚思路。

当然在创作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宋代文化,苏东坡的诗词、绘画、书法,竭尽所能全找来看,从中筛选,找到跟我的表达相契合的东西,拎出来再深入学习。

剧照

你从小学习书法,研究苏东坡的书法时,会不会找到契合点或者有新认识?

沈伟:确实。我以前不是很喜欢苏体,我更喜欢唯美的书法或者是特别潇洒的狂草。通过这次研究,原来他的书法这么高级,超越了以前的认识。我以前也没觉得他画画特别好,看了展览和原作,看他如何在画面上布局石头、竹子、枯树,充满戏剧性,看到他的情感浓度和思想浓度,有点起鸡皮疙瘩,很震撼。

剧中有很多篆刻元素,也是你表达的一个手段吗?

沈伟:我用了14个篆刻,都是他的字、号。子瞻、和仲、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太多了,他在每个阶段都会给自己不同的名字,就像灵魂的一次速写,说明他是一个多面的而非单一的人。

我找到他的各种名字,设计成篆刻,想用不同的字体、阴阳刻,去表现他的不同面。就像他的感慨,“人生看得几清明”“不识庐山真面目”,人生很复杂,要看到内在。这点一定要体现。这一段的开始是关于千古风流人物的,他在感慨过去,而我们在说他,他是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拥有多面人生的人。

还有一点,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比较完善的一个时期,也是美学追求比较极致的一个时期。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到书法、水墨、白描、彩绘、工笔、篆刻、古琴、戏曲……所以不只是关于东坡,也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让观众不觉得传统文化土、守旧,而是很现代、很好看,把传统文化和当今文化、世界文化联结,把它们带去更大的舞台,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剧照

搭建团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怎么去达成共同的目标?

沈伟:我跟陈其钢(音乐总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合作过,《画卷》他作曲、我编舞,非常密切,之后各忙各的。这个项目我想用中国作曲家,我把可能适合的作曲家的音乐都听了一遍,感觉跟他比较契合,他也写过和东坡有关的音乐,他也喜欢古琴,而我从1980年代就喜欢古琴。作品里运用了5首古琴曲,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还有一位古琴演奏家上台,跟陈老师的音乐穿插。

萧丽河(灯光设计)在美国的老师和我合作过很多年的灯光设计,老师也带她看过我在纽约的演出。她的风格跟老师挺像,也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次我在上海演出,她都会来看,沟通比较多,能一起工作她也很开心。

你对自己的任何作品要求都很严格,会怎么要求团队?

沈伟:和我聊天没问题,和我工作比较麻烦。我要求很严格,如果可以更好,一定要更努力。大概可以就行了,这种态度肯定是不行的。没有要求就没有进步,要尽量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而且好是没有止境的。

我要求更好,不是让你更辛苦,而是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让你更平衡,才有更多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我会按时上下班,从不让大家加班,工作时严谨,休息时把自己养好,你的效率才高。我不是要你把自己逼得像疯子,认真的态度和要求,会让你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剧照

这是一个阵容很大的舞蹈吗?

沈伟:其实非常小,总共才27人,每一个人都从头跳到尾。6幕,每一幕之间,舞者只有2分半时间下去换衣服,马上就要上来,所以每个人累得一塌糊涂。一般传统舞剧是六七十号人,有人跳群舞,有人跳独舞,有人跳首席。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跳很多角色,得到很大发挥,缺一不可。这也是对潜能的一次挑战。

舞者阵容真的不错。一部分来自东方演艺集团,一部分是外请的。比如,扮演苏轼的苏鹏,我曾在北京奥运《画卷》里用过,现在已经当老师了,重新把他推上舞台他很开心。吴孟珂曾经在荷兰舞蹈剧场,跳现当代舞的经验很丰富。

编导和舞者之间的通道,怎么才会变得更加顺畅?

沈伟:人跟人打交道是最麻烦的,好在我还可以。我跟演员关系特别好,首先要尊重对方,让他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有点像交朋友。

我跟他们排练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每个动作我会亲自做示范,他学后如果不太正确,我会礼貌地告诉他。我不会很凶、骂人,实在搞不定就开开玩笑,让他心情和状态好一点。舞蹈演员很单纯,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我没看过这么和谐的团队,后来变成了一个小家庭。有人曾经跳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这群人打开心沟通,同时做一个项目,好像从小一起长大。这是非常健康、非常和谐的团体,最后我们的心和精神是统一的。

剧照

“对生活有激情,这种原动力是一切的开始”

苏东坡的人生大起大落,高光后马上是低谷,你的人生也有好几次转折,都抓住了机会,好像还挺对的?

沈伟:其实每次转折都很痛苦,如果我真去了中央美院,就不会走舞蹈这条路。我的专业成绩非常好,两次都因为文化成绩不过关落榜。从小学戏曲,我们不上历史、地理、英文,所以文化没过。

我是事业单位的,当时已经离职,退到街道了。单位没了,编制没了,铁饭碗没了,搞了半天没考上,非常痛苦,打击非常大。

我每次转折都有原因,只是做了选择后,去面对困难,去挑战难关。每个人都有过痛苦经历,人生怎么可能那么顺?任何成功或过尽千帆的人,都有很多事不为人知,也感觉没必要写出去。苏轼不一样,他把人生的体会化成了文学和诗词,流传到今天。

你的人生轨迹非常丰富,学戏曲的起点很高,算是师从名师吗?

沈伟:也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我是第一批进艺术院校的(湖南省艺术学校)。一个城市只选两三个小孩,成千上万的小孩去考。那时候很穷很苦,都吃不饱,要借米吃饭。我们家三个小孩,父母特别想把我们都送去。我才9岁,11岁年龄才够,但幸运地被老师看中了。

每次去另一个城市住宿上学,我妈都哭得一塌糊涂,一年只能见父母两次。我原来什么都不会,后来洗衣叠被都要自己干,冬天身上全是冻疮。早上五点半起床,去山上练嗓,七点才吃早餐,饿得要命。当时也不觉得痛苦,因为你在学习,你在掌握新知识,和一群小朋友学唱学跳,拿把剑舞来舞去,有一种精神的支撑。那个过程还是美好的。

你后来的作品有很多戏曲元素,甚至做过京剧题材的《二进宫》,用国外班底来演京剧。

沈伟:我和戏曲结缘10年,非常有感情,它的听觉、视觉、运动方式,跟西方艺术完全不一样,我希望人类可以认识这份美、共享这份美。那时候(2005年)我的地位是可以去冒险的,我做什么别人都会要,什么都不问就跟你签约。

从艺术到经费,那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把信用卡刷爆了,三四年还没还完。我从北京请了4位国家一级京剧演员,还有1支乐队,16个中国乐手,几十号人在纽约工作了几个月。舞团舞者我也培训了好几年,请北京的戏曲老师给他们上身韵课,学戏曲的动作和身段,还要学会听剧中的所有京剧,后来他们虽然不懂字的意思,但是都会哼所有的曲子。

在林肯中心演完去欧洲歌剧院演,他们说中国戏曲从来没进过西方的歌剧院。几千个观众,99%是外国人,特别喜欢。舞台背景是《千里江山图》,地面全是宋画。我用了22种中国乐器,曲子也不改,原汁原味,但更好听。服装、布景不完全是戏曲那一套,不是传统的一桌二椅,有借鉴西方歌剧的元素。

我经常有冲动,把《二进宫》带回来,但很害怕,因为视觉上走得比较远。我不是走到清朝,而是走到宋代去了,我不太喜欢戏曲花里胡哨的衣服,颜色太多,把服装全改到宋代风格。这是一个吓人的举动,回国一定会被骂。我把戏曲的味道视觉化了,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达到戏曲的味道,所以为什么老外喜欢?因为他们是从视觉去了解到听觉的味道。将来要是真可以演,我当然愿意分享,但还是害怕被骂。

剧照

现在来中国的国际现代舞团很多,就像前不久的玛莎·葛兰姆舞团。你1995年去美国学习,有没有受到那些现代舞先锋的影响?

沈伟:纽约的舞团太多了,每个都不一样。大家就害怕一样,如果像,马上换,因为都在找自己的价值观,找自己的独特认识。不是说每个人的认识都正确,但至少在探讨,时间的长河会沉淀下来最好、最新的文明,如果都在重复,新的文明怎么呈现?

这是一个长期探讨和创作的过程。其实全世界那么多现代舞团,真正留下来的也没几个,但每一个舞团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最终还是给人类开发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感官的沟通。

现代舞的门槛高吗?普通人如果很喜欢,有没有可能去发展?

沈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敢说这句话,因为我经历过。我老告诉自己,没事,你笨一点,别人用2个月,你用4个月,总能搞定。

世界上真没那么多难事,最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做,最怕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原动力。苏东坡对什么都感兴趣,连做饭菜都感兴趣。对生活有激情,这种原动力是一切的开始,你感兴趣就会花更多时间,也不觉得辛苦,因为你喜欢,愿意付出。

这也是我处世的态度。我家里的窗帘、沙发、凳子都是自己做。窗帘买不到我想要的颜色和布料,我就自己买布,人家可以做,我不可以吗?我也没那么蠢,不会用缝纫机,就用手缝呗,两个晚上全搞定。家里的沙发枕头也全是自己做的。我从湘西买的土布,手感好,硬硬的,那种触觉让我觉得做枕头太棒了。十几个枕头全是手缝的。

我在巴黎看到一款椅子,造型很喜欢,太好看了,买来后希望全家的家具都是这个样子,就开始包沙发、包凳子。我跑了很多布料店,买了三款布料来试,希望颜色和质感统一。做沙发是最麻烦的,因为有圆角,还要打钉子,打胶,缠边……一开始包得还有褶皱,后来几个就好了。你不敢相信,沙发跟买的差不多,比买的还好看。

《诗忆东坡》的服装也是我设计的。舞者好像变成了模特,布料在他们身上,我天天剪,用别针做造型,做完去打样,打出来再去改。服装都是在排练厅做出来的,这个过程挺好玩的,你把它看成有意思的事情,就不觉得是工作,很享受。

剧照

舞蹈对舞者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特别自律。普通人想学现代舞,想改变,但总是从明天再开始吧。

沈伟:舞者要把身体变成艺术品,一定会有要求,就像拍电影,有胖瘦的要求。而且运动时,身体如果不在很准确的状态下,很多动作会做得不够舒服。

荷兰舞蹈剧场有三个团,三团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他们跳了一辈子,随意一动手,哇,就是比二三十岁的手用得好看。他们年纪很大了,不需要翻跟头,衣服穿得简简单单,做什么动作都好看。艺术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不是一定要同一个风格、同一个标准,宽度是很大的。

这两年大家对舞剧都有新的认识,也会去追很多舞剧,你有了解到国内舞台的一些发展吗?

沈伟:国内舞蹈现在发展得非常好。我也一直想帮忙,包括做《舞蹈风暴》、做演出,帮中国观众去认识到,舞蹈是很美、很健康、很纯洁的艺术,带来的信息远远多过文字、视频、照片,想象空间很大,智慧和奥妙无穷。现在大环境给舞蹈很大支持,学舞蹈的人又多,未来会更好。

做《舞蹈风暴》我很开心,我也有责任,要给他们更多空间,所以后来一直在推他们,前两年在上海做《融》也用了很多节目里的演员。中国是有人才的,希望有更多空间让他们发挥,让他们成长。好的舞者会给社会带来很好的能量。

《舞蹈风暴》在教育层面有很大贡献,让很多人认识到什么叫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街舞……这些知识的呈现和示范,对舞蹈的基本普及,让人收获很多,甚至多于上了4年大学的知识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财经,科技,游戏,体育,汽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