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里洋场”到“初心之地”,再到如今的“魔都”,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气质,使上海成为影视作品最爱拍摄描摹的城市之一。
电影如何呈现上海变迁?7月16日,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做客学习读书会,与读者一起欣赏10部反映上海市民生活、极具上海特色的影片。
石川(右)从电影出发,带读者回顾74年上海走过的历史。
从《战上海》到《爱情神话》,从上海解放到步入新时代,电影勾勒出上海在74年时光中走过的历史道路、不断更新的城市面貌与变化万千的市民心态。
在《战上海》的号角声中,影迷见证了“上海解放”的内外战斗。解放以后,新生政权如何守护城市?《霓虹灯下的哨兵》取材自“南京路上好八连”,进入上海的解放军如何抵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这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影片,是一部生动坚守艰苦朴素传统的教科书,在当时引起了举国轰动。
《战上海》海报
进入改造时期,《不夜城》反映出上海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既有被外国资本压迫从而爱国进步的一面,也有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剥削的一面。时代的改造过程中伴随着眼泪与痛苦。《今天我休息》则被视为上海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结果,它建构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形态,极具浪漫的理想主义气质。
与之对应,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著名演员陈强主演的影片《魔术师的奇遇》,则完整呈现了1960年代的上海城市景观。它以一位归国华侨的目光游览上海生动的街景,呈现出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以及市民的健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自制立体电影,首映影院上海东湖电影院也成为全国首家立体电影院。
随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潮流拉开距离。电影《小街》的出现,反映出第四代导演杨延晋以抒情的方式,对时代悲剧进行了独特的时代反思。电影人重新呼唤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要求重新确立人的情感和人性的温暖。
改革开放以后,导演桑弧献上喜剧《她俩和他俩》,以巧合、误会等喜剧手段,制造出轻松笑料。既体现出逐渐开朗的社会风气与乐观主义氛围,又表现出年轻人建设“四化”、追求物质生活,以及对于爱情和婚姻不同的态度。
这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潮到了《股疯》的1990年代,倏尔成为“焦虑”。上海不但面临经济地位的重建,市民也需要重新找回自信、尊严和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影片以夸张的表现带来了极强的反思意味,引人深思转折中的得到与失去。
《股疯》海报
进入新世纪,张一白导演带来的《夜·上海》,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凸显出被本地人忽略的城市气质。在流光溢彩中城市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诞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人和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现代人的理想生活又是什么样?
上海市民生活同样在“向往-失落”、“成功-挫败”中展开,而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也在生活方式的驳杂多样中得以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由外来客导演邵艺辉打造的《爱情神话》正以这样的答案回答了上述问题,交出了一份属于当代上海的答卷。
《爱情神话》海报
“电影从现实中取材,每个时期的城市样貌、市民思想都能在光影交错中找到痕迹。” 石川认为,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之中,上海的文化底蕴、时代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