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投双降、退出承压,是过去一年股权投资市场年度报告提示的关键词,中国创投正在期待一个新的拐点。
2024年伊始,《每日经济新闻》找了几位颇有故事的投资人聊了聊,他们中有人在周期中坚守,感慨要招商、要返投、要赋能,投了钱当甩手掌柜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得和被投企业共同成长才有可能共赢。
有人选择跳槽,从投资人转型做FA,正在经历服务心态的重大调整。也有人转而做起了CEO陪练、当企业顾问,体验了“数字游民”的生活后,觉得未来可能不再依赖于单一某种工作,而是更灵活地带来价值提升、获取合理回报。
“行走在周期中,做好投资要求更高了”
2023年年末,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买走中国创新药公司亘喜生物,成为去年医药行业最大的看点之一。阿斯利康拟以首付款10亿美元、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这是国内第一家被跨国药企完整收购的生物科技公司。丰硕创投测算,按照最高每份ADS11.5美元的收购价格,亘喜生物背后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及二级市场定增机构将全都得以获利退出,这令业内人士颇感兴奋。
陈冰是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同时他也是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目前该基金在管金额超30亿元。采访中,谈起去年的市场情况,陈冰表示寒冬不是休止,寒冬之下其实仍不乏新的机会。
一方面,在非财务性投资的业务拓展与合作中,他明显能感觉机会更多了,行业震荡调整,大家更愿意谈合作,做整合。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约48%的生物技术企业选择与大药企合作的方式来融资。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基金的管理合伙人,一级市场凛冬之下,他表示2023年出手的速度的确慢了下来,“行走在周期之中,去年大家都不容易,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的科学仍然有市场。同时我们也要问问自己,除了钱,我们还能带来什么?”
相比几年前,市场对人民币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更全、更高了,是陈冰的这一年来的体会。在募资端,找钱难之外,LP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国有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主流出资人,返投与招商成为GP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投资端,投了钱当甩手掌柜的日子过去了,除了给钱还要赋能、帮助企业一起成长才有可能共赢。“以前做投资像参加高考,只要分数高就好办。现在做投资像参加海外高考,评价体系更多元、更综合了,如何面面俱到是新的挑战和机遇。”陈冰感慨道。
谈及新一年的市场,陈冰说,行业里的优胜劣汰仍然会继续和加剧。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家真正硬核的科技创新企业会因为缺钱而倒下。如果打个比方,欧美市场是奥运会,国内和区域市场相当于亚运会和全运会,有科学性的企业是有潜力参与奥运会,也就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希望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国内的创新,筛选、投资并赋能这些企业走出来。
“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开了个好头,中国的原研创新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被认可。新的一年,我们乐见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趋势越来越明朗,早日从量变走向质变。”陈冰说道。
做CEO教练、企业顾问,转型新尝试
2023年刚刚过去,远山已经进入产业圈近三年,他就职于一家上市公司负责产业投资,受宏观环境影响及公司自身策略调整,投资并购放慢节奏,情形已然和远山加入之时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他选择离开,休整一段时间。
拥有临床医学和金融博士双背景的远山,早在十多年前即踏入投资行业,在投行和大型PE机构担任过重要角色,参与了诸多业内经典案例。VC2.0时代,他又参与创立一家本土医疗基金。除了专业投资人这一职业身份之外,远山还是圈子里颇有名气的KOL。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医疗、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思考记录下来,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上,多年下来收获了一批铁粉。
产业资本加速涌入是近几年来一级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开始跨界构建起自己的投资版图,寻找新的增长点,相比于财务投资,产业投资让远山看到了主动创造机会的更多可能性。过去三年多,他分别在一家头部央企和民营上市公司任重要岗位,在并购及并购后的产业运营经方面积累起丰富经验。
谈及过去的投资收获,远山坦言,过去20年是时代给予的机会,回想行业众多项目,只要不是太差,基本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出路。而当下的一级市场,从上游LP结构到VC/PE投资策略,再到投后管理、退出路径都在变化,2023年行业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远山表示,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做投资确实会更难,想要取得当时的成绩,可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但深度参与也可以创造更多价值。
当下正值上一轮创投基金的退出期,IPO退出的不确定性会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不少投资人对新一年的并购市场充满期待,远山观察到,上市公司们在上市后做并购整合的需求仍存在,但要求高了很多,对标的估值也会压更低,现金或股权的交易方案在资金方面面临现实的压力。他看到不少企业自身在产品推进、市场推动等方面遇到各种问题,有的已经不再单纯追求并购整合,而是倾向于自己孵化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的深度运营显得更为重要。“从这个点来看,虽然并购是未来一级市场值得期待的退出路径,但依然会面临很多挑战。”
采访当天,远山正在外旅行,他说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挺享受现在“数字游民”的状态,会把旅行和远程工作结合起来,未来可能不会依赖于单一某种工作,而是更灵活地带来价值提升、获取合理回报。
基于过往在投资和产业的经验积累,目前远山正在尝试CEO教练和企业顾问等新方向。比如,针对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二代,无论其未来在家族接班传承,还是自己创新创业,或者在投资布局等方面,提供深度陪练和成长服务。对于企业家一代,他们面临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转型需求,在人才结构、产品布局、市场拓展以及更多战略层面的考虑,远山会深度介入、提供帮助。
新的一年,远山说自己会继续保持思考和分享,投资策略也会更稳妥,可能不会做单纯给钱的投资人,“我更愿意介入到一些偏早期的、看得懂的、能帮上更多忙的企业中去,和它们共同成长”。
“从投资人转到FA,心态经历了很大调整”
受市场调整影响,2023年VC/PE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减缓,但廖洁莹还是完成了一次跳槽和职业身份的转换,从投资人转向FA,担任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健康产业投行团队合成生物组负责人。
做过学者、创过业,如今又从投资人转向财务顾问,廖洁莹的这次转型路径并不多见。谈及原因,她说自己很看好合成生物学未来的应用落地前景,希望在此深耕。“从投行融资顾问的角度,覆盖面需要比做投资更广,来到易凯资本后,我可以带领一个团队,专注在合成生物学这一具体赛道挖掘创业与投资的新机遇。”
从甲方的投资人到撮合交易的投行融资顾问,廖洁莹说,这一年来,心态上需要调整到从企业客户角度出发,需要更多地把自己代入到创业者的角色,去分析市场现状、匹配基金和企业的需求,促成交易。这一年,她带领团队用约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笔近两亿的交易,在不断地磨合与调整中,廖洁莹给自己定下了工作原则:做为客户和基金负责的融资顾问,打造一个研究型的合成生物领域融资顾问团队。
随着国内一级市场转向硬科技时代,科学家创业者开始涌现,廖洁莹此前曾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经历过自主创业,转型做投资人后,长期从事高校院所的技术转化和VC投资工作,兼具学术、产业、创业和投资多个视角。
“我曾经在IVD检测设备领域创过业,对于从学者到创业者转换的心路历程很熟悉,在学术领域大家都普遍追求完美,但产业化落地和公司运营,要适时适度地向完美主义妥协,明白如何通过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去创造商业价值。”廖洁莹感慨道,科学家创业的“All in”是对企业和股东最负责和高效的方式,要想吸引到优质的投资,科学家创业者也需要有相应的付出和做出承诺的决心。
2019—2021年,技术驱动掀起了国内合成生物的第一波的资本浪潮。过去一年中,廖洁莹感受到理性在回归,洗牌重组已然开始,合成生物领域第二波浪潮来临之际,她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对应的生物制造市场关注度会稳步增长,营收和利润将是创业者与投资人共同关注的重点。
近期从和企业的互动中,她明显感觉到,创业者的心态在悄然改变,不再将IPO是视为成功的重要终点。同时,产业巨头也正在通过孵化、投资、并购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行业布局,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搭建差异化、具有产业自身属性的生态体系,未来3—5年,将是行业并购市场重组一个很好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