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开年以来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 Biotech大变局加速开启

开年以来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 Biotech大变局加速开启

在资本寒冬下,国内Biotech加速进入新周期,行业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新的大变局时代加速开启。

2024年开年以来,有Biotech企业被跨国药企收购;有Biotech企业选择剥离非核心业务资产,甚至全部中国市场资产;还有Biotech企业直接宣布终止运营……这些动作在生物医药刚进入黄金发展期不久的中国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更是打破了行业预期。

对此,有Biotech企业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直言:运营一家Biotech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前的市场面临两极分化的极端局面,一方面,有很多高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MNC竞技;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缺乏产品力和资金链面临断裂无法支撑发展的尾部企业。而尾部公司占据较大比例。

“尽管现在市场逐步回归本源,但真正被市场认为具有估值的产品实际上很少。有时候,为了顺势而行,Biotech公司只能放慢脚步。在有限的现金流下,公司需要平衡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当然,重点和有希望在商业化方面获得成功的项目公司需要全力去投入。”在上述药企高管看来,2024年市场“寒冬”依旧会持续,对Biotech企业而言,优胜劣汰依旧将成为主旋律。

当前,对于大多数Biotech来说,日子越过越紧张,从过去的紧锣密鼓变成现在的降本增效,能否度过市场周期,仍成未知数。

变局下的“断腕”

2023年,就有不少Biotech企业没能抵挡“严寒”,最终倒在了2024年。

1月5日,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进一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根据收购协议,诺华将收购信瑞诺医药的其余股份,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

2月13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联拓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完成了对公司的全面战略评估,并决定开始逐步结束公司业务,包括出售剩余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裁员。

据联拓生物预计,大部分关闭工作将于2024年底完成,包括履行现有协议下的过渡服务义务以及逐步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而彻底解散预计将在2027年上半年完成。在逐步关闭业务的同时,董事会还宣布派发每普通股4.80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总额约为5.28亿美元。从成立到上市再到筹备关停,联拓生物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

而在2023年5月,联拓生物首席执行官王轶喆首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还表示,联拓的产品管线中有8款产品分布处于早、中、晚三个阶段,相关产品主要围绕心血管、眼科、肿瘤等疾病领域,跑得最快的产品即为Mavacamten,在后续的产品管线扩充上,会聚焦该领域的First-In-Class优质产品,巩固这一赛道的竞争实力。

不难看出,彼时的王轶喆对联拓的未来信心十足。

除了联拓,另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生物技术公司天境生物于2月7日晚间发布公告,宣布重要战略和人事调整,公司称已签署协议剥离其在中国的业务和资产,专注于美国业务。I-Mab表示,作为公司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转型战略的一部分,已与天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境生物”]签署最终协议,将剥离公司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运营。

对于此次剥离动作,天境生物方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战略重组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阶段的最佳战略选择,也是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未来,上市公司I-Mab按照美国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天境生物按照中国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双方均实现价值最大化且不桎梏彼此。同时,投资人结构与各自市场更加匹配,并更好规避中概股投资风险,有利于上市公司估值回归。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彻底放弃中国市场也好,整合剥离也罢,天境生物这条路究竟能否助其理顺商业化路径,仍是未知数。

相比联拓生物、天境生物等Biotech的激进选择,国内一些头部药企收缩步伐却更稳健。

2月6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同附属公司与两位买方及正大青岛签订协议,中国生物制药将出售正大青岛67%股权给两位买方,交易总对价约为人民币18.2亿元。正大青岛主要从事骨质疏松症药物及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10月起,中国生物制药就密集出售旗下资产,中国生物制药通过变卖旗下资产获得的收益就超过了20亿元。

除了剥离、关停外,Biotech企业也在重组管线,集中现金流“过冬”。2月19日,港股上市公司云顶新耀公告称,该公司与合作方Providence已订立终止协议,双方同意全面终止合作及授权许可协议、新冠疫苗授权许可协议及股份发行协议,自今年2月16日起生效。

云顶新耀表示,除了合作推进的狂犬、带状疱疹疫苗外,公司无需再支付其他产品的里程碑费用或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所有潜在股权里程碑。云顶新耀只需在协议终止时一次性支付400万美元。协议终止后,云顶新耀将继续利用该平台开发其他mRNA疫苗和疗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和有限的盈利空间,对于入局不久的国内创新药企来说,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风险获益比。有时候,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周期性阵痛

实际上,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当前的变局早已有迹可循。

IQVIA分析指出,随着美元利率上升,融资环境愈发严峻,然而同时,生物科技和生物制药行业的大量新老企业正竞相争夺有限的资金,行业保持高度竞争。因此,许多风投公司都专注于帮助存量公司渡过难关,导致新投资减少。汇丰银行指出,2023年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早期投资预计比2022年下降40%,且这一下降趋势很有可能持续到下一年。面对充满挑战的融资环境,许多EBP可能会被迫重新考虑他们的估值预期。

除了风投,作为新兴生物制药公司重要资金来源的大型制药公司对于交易的兴趣可能也有所下降。与2023年的趋势类似,在持续的经济压力下,大型制药公司将把资金集中投入到现有的管线或特定平台,而不是对小型生物科技公司进行投资。

Biotech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的现实。针对当前的市场现状,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新的技术突破往往在短期引发投资者过于乐观的情绪,甚至引发热炒和投机行为。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旦这些创新技术在考验面前有所闪失,比如商业化概率降低、明星药物的临床不及预期,投资者的信心就会逃离,甚至形成群体性悲观,同时也“误杀”很多优良企业。

“成熟如美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市场,也难逃这种周期。每一次周期无一不是起于关键技术突破,由资本推到顶点,然后由一两个不及预期的偶然事件戳破泡沫,回归理性。”该分析师认为,面对当下我国市场所经历的调整周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暂时性,以及未来再次上升的必然性。而且在这种必然性中,技术的积累是在始终向前的,并且每一次的轮回都为下一次更深厚的技术支撑打下基础。

“在这种思维框架下,挖掘市场新的增长点也许会成为资本在下一个投资周期伊始种下的苦果。要跳出周期,唯一的出路,可能正是行业政策制定者在过去两年的各类政策中所传递出的导向,即压制短期获利和伪创新冲动,鼓励具有真正临床价值、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期主义研究、创新和投资行为。”上述分析师强调。

当前医疗大健康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都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来匹配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精打细算聚焦创新

如此也意味着,Biotech如何能够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回归理性成长道路是突出重围的关键。

有不愿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目前面临的挑战很多,面对资本市场“寒潮”,相关产品管线有些不得不面临暂停临床试验、终止管线布局等现实,这也要求公司做好及时应对的准备,有时候管理层选择“断腕”也是综合考虑了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应该鼓励创新和具有自己的创新点,而不应仅仅局限于me-too或fast-follow的药物。”该药企高管强调。

也正是在聚焦创新的趋势下,面对目前的环境,企业不得不尽力做到开源节流、精打细算。

一方面,需要对管线进行持续的评估,尤其是在BD和并购成为热门融资、退出渠道的当下,过于分散的管线甚至将成为实质障碍;另一方面,需要对团队进行减员的同时寻找增效的手段,回归创业初期对人才和组织的要求,提高团队敏捷度和单位效率;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现金流管理,保持与投资机构的密切沟通,利用投资人的投后管理团队,发现既有问题,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寻求来自政府产业基金等各方的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开年以来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Biotech大变局加速开启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开年以来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Biotech大变局加速开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开年以来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Biotech大变局加速开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