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百科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2022国考申论技巧归纳概括再突破)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2022国考申论技巧归纳概括再突破)

随着国考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考生的答题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只有掌握了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才能在国考申论中占据优势,归纳题是最能得分的题型。下面是边肖分享的国考申论总结题的评分技巧。让我们来看看。

国考归纳概括题的评分技巧

一、“物质为王”

“材料为王”是申论考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每次考试答题时都必须牢记。同样,这一原则在归纳概括题中尤为突出。一方面,问题要求我们回答任何我们想回答的问题。在审题中,考生需要明确在总结对象和答题方面是否有特殊要求。国考中对一般题型进行归纳,对象有:原因、影响、建议等。特殊要求是合理分类,比如2014年第一题:分类总结F市所做的工作。有必要根据工作的性质或内容来分类要点。另一方面,要根据对象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关键点。此时,就要用关键词阅读法,把“原因、影响或建议”这些词标出来,对应的材料内容就是答案的重点,坚持写材料有什么就写什么。

二是“二次概括”

一方面,国考申论中总结题的创新程度越来越高,比如2015年市地二题总结了题目的大小,2016年市地二题总结了市长信箱的流程。另一方面,案例素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案例素材易读但不易理解。考试有必要透过现象看到案例清单带给我们的本质。要点越来越隐蔽,总结问题越来越难。这就要求考生对要点有较强的整合提炼能力,要求考生对材料已有的内容进行“二次概括”,以满足命题人的选择要求。因此,考生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增强材料整合提炼的敏感度,从而达到归纳总结题型,精益求精的目的。

第三是逻辑结构。

总结题的逻辑结构是总分,而一般的句子往往被考生忽略。大部分考生习惯性地将题干中的词作为一般句子。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以下两点:一方面,在材料中已经有了总结。比如2016年副省第一题,总结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一些问题及其具体建议。材料2第三段提到“国人不文明行为屡遭曝光……成为两会委员关注的话题”,核心问题在材料中有所概括。因此,总句应为:“NPC和CPPCC的成员所关心的问题是文明素养问题”。另一方面,材料中没有明确的总结。比如2016年市二题,总结了政府处理市长信箱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和要求。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基本流程:接收、转发、反馈、回复、评价。所以写答案时,一般的句子是:政府处理“市长信箱”群众来信的基本流程包括接收、转发、反馈、回复、评价五个环节。

“让人疲惫的不是远山,而是鞋里的沙子”。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要注意总结题型细节,加强练习掌握题型答题技巧,这样才能在国考中胜出。

报考国考必备的七种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

看看最近的国家

在申论考试中,总结能力是一种贯穿全过程的能力,是回答所有问题的基础。提高概括能力,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结构和逻辑的把握,特别是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二是掌握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如正义法、同范式法、学科合并法等。以提高他们对材料中相关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第三,要增加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可以利用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反复演练,通过练习锻炼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经常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类题型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认真审题,明确身份界限和答题要求,特别是要求的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第二,要关注机关的实际工作,积累起来作为背景,丰富提出的对策。

第四,执行能力

执行是一种模仿办公室工作制度的题型,考试形式越来越灵活。在这种形势下,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应对执行题: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方法;第二,要有角色意识,设身处地想一想该怎么做。比如你讲解2013年副省级考试的“妈祖文化”草稿,你需要设身处地做一个志愿者去讲解,你就可以形成一个答案思路。第三,要学会灵活运用关键词分析,如回复、编者按等。然后迅速形成一个答案思路。

五、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其实是在深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的概括。回答这种题型,重点是掌握综合分析的一般答题思路:综合-分析-综合,即总-子总结构。首先,概述评论的对象;其次,分析原因、影响、合理性、不合理性等。最后提出对策或者形成结论。同时,掌握一道专项综合分析题;启示型综合分析,题型为总分结构,答案以对策的形式呈现。

第六,文章写作能力

近年来,作文写作难度逐年增加。有些考生在阅读材料时逻辑混乱。虽然他们能读懂每一篇材料,但他们不能把所有部分联系起来,导致分数低。中公教育专家一直鼓励考生在日常练习中注重逻辑思维导图的训练,通过梳理逻辑思维导图来梳理整个材料的逻辑,把握作文写作的脉络,尤其是作文的立意;另一方面,在日常训练中,要养成通过通读材料,对整篇文章进行综合思考,寻找重点的习惯。还要能够结合政府政策和重大理论,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提高文章的深度和高度。

七。政策应用能力

政策是透彻理解材料的背景支撑,往往是材料的本质。不了解理论政策,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论政策的考试无形中贯穿了申论考试。具有理论和政策基础,对于通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和精神,准确选择文章论点具有重要意义。考生应关注以下理论政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报告等。在提高理论和政策能力时,要以历年真题为素材,辅以社会热点,真正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在考试中成为本能,在申论考试中胜出。

论申论答题要点的提炼方法

1.总结这一段的大意。

如上

做其他题的时候,答案的关键点可能也需要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有时材料用一整段文字来讲述一个具体的案例,考生必须对整段文字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点。这和第一个大问题有点类似,总结了组织问题。比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要求以“命根子”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那么,土地为什么是命根子呢?或者说,土地的命脉是什么?读最后一段,你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许多国家或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千千数百万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量的下一代处于更危险的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方式正在破坏未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增加,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来说,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当务之急;土地资源。因为,世界上98%的各类食物都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占人类饮食的92%,占世界饮食供应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来自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为了维持农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防止资源退化,不断提高土地的质量或发电潜力。土地利用模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将集约农业转移到贫困农民居住的边缘和近边缘地区往往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因此,土地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必须保护一些土地。

通过分析这一材料部分,可以得出结论,土地是人类的命脉。因为人类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才能生存,而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整个材料还涉及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经济的命根子的观点)

2.从具体点到要点。

因为材料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说一个具体的例子,而是用一般的原理来概括。所以从具体点到要点,就成了我们获取答案的常用套路之一。如2007年全国申论试题,材料中列举了一些增加土地供应的案例,如河南省“空心村”整治、首钢矿业公司复垦尾矿库等。那么在总结材料的时候,不能简单说河南“空心村”整改,首钢公司复垦尾矿库。相反,我们应该把它们提升到一个总的结论:整治“空心村”,开垦废弃土地,增加土地供应。

3.直接引用材料。

有时候,要求的答题要点会直接在材料中给出,我们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引用这些要点作为答题要点。比如2006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题,关于如何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可以直接引用D部长提到的那几点,因为D部长已经直接明确的谈到了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意义转换。

意义转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政治场合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招数,也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中最重要的获取答案的方式之一。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尽量不伤害双方的面子。所以他们不会直接说很多意思,而是用一些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回答。比如一个人胖,他绝对不会说自己和肥猪一样肉,即使那是真的。他只会说:“你真健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使用这样的招数,否则自己说话会让别人尴尬和丢脸。

另一方面,如果听不出别人话里隐含的潜台词,那就不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在政治场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需要正确分析和理解表面语言和表面行为背后的潜台词。1996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向我国进行了赔偿,但双方迟迟没有发表联合公报。因为美国人只承认给的钱是补偿,我们却认为是补偿。如果美国坚持要赔偿,那就说明他们误炸了,没有错;而且我们认为他们是故意炸的,所以我们要赔偿。如果你不懂游戏规则,签了这个协议,你会被13亿中国人民骂汉奸。如果领导找你谈话,要求你工作要细心,你要检讨自己的粗心大意。缺乏这种意义的转化能力,就无法胜任行政事务,这可以说是一个行政人员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所以申论考查这种能力,成为我们获取答案重点的重要方法。

有考生从材料中整理出要点后问我,他对问题准备了非常充分的背景知识或者自己学过这个专业。当时他灵机一动,还有其他更出彩的想法。他能把它们写在试卷上吗?可以,前提是材料的内容一定要写完整,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如果不用放弃材料的观点,只在材料外写自己专有的观点,那就跑题了!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关键点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顺利通过报考,但很多考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结合2003年的国考试题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描述。2003年第一题要求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何“减少事故,确保安全”的对策和建议。那么如何减少事故,保证安全呢?

答案的要点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出来。例如,材料B中的第一个材料讲述了江西省万载县花炮厂爆炸事故。调查后发现,潘晓华敲击弹药筒用力过猛,导致爆炸。我们分析了这个原因。潘晓华为什么用力过猛?他可能不知道用多少力,也可能知道用多少力。在操作的时候,他没有按照规程操作,所以我们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要求他们了解安全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1材料还接着说,记者去采访时,拉记者的三轮车主不以为然地说:“在我们这里,花炮厂死几个人已经不是新闻了,值得你从那么远的地方跑来?”那么我们马上可以认为这辆三轮车车主的安全意识很淡漠,可以马上上升到一个笼统的点,群众的安全意识淡漠。那么相应的对策就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2022国考申论技巧归纳概括再突破)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2022国考申论技巧归纳概括再突破)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2022国考申论技巧归纳概括再突破)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